七絕·殘春之啼杜鵑
春風吹雨過前川,芳草萋萋啼杜鵑。
落盡梨花人未覺,滿城榆火禁寒煙。
首句 “春風吹雨過前川”:開篇描繪了一幅春風攜雨,淅淅瀝瀝掠過前方山川的畫面。“春風” 點明了季節,給人一種溫暖柔和之感,而 “吹雨” 則增添了濕潤的氛圍,“過前川” 使這一景象具有了動態感和空間感,仿佛風雨在廣袤的天地間緩緩移動,為全詩奠定了清新而略帶惆悵的基調。
次句 “芳草萋萋啼杜鵑”: “芳草萋萋” 描繪出芳草繁茂、綠意盎然的景象,展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一面。然而,緊接著 “啼杜鵑” 三個字,打破了這份寧靜。杜鵑鳥的啼叫,在傳統文化中常常被賦予哀怨、思念等情感內涵,如 “望帝春心托杜鵑”,它的啼鳴往往暗示著某種哀傷或離別的情緒,與前面的美好春光形成了一種情感上的反差。
第三句 “落盡梨花人未覺”:此句寫梨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全部飄落。“落盡” 二字,強調了梨花凋零的徹底,有一種繁華消逝的落寞感。“人未覺” 則進一步突出了時光流逝的悄然無聲,人們沉浸在生活中,竟沒有察覺到這美好的春光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向衰敗,增添了一種淡淡的遺憾和惋惜之情。
末句 “滿城榆火禁寒煙”: “榆火” 指古代在寒食節之后,宮中鉆榆木取火,然后賜予近臣,民間也隨之舉火,稱為 “榆火”。“禁寒煙” 表明寒食節期間禁火,一片無煙的景象,而到了寒食節過后,滿城燃起榆火。這句詩既點明了時間是寒食節過后,又通過 “滿城” 的描寫,營造出一種熱鬧的氛圍,與前面殘春的落寞形成對比,同時也暗示著生活的循環往復,季節的更替。
整體來看,這首詩通過對殘春時節景物的細膩描寫,如春風、春雨、芳草、杜鵑、落盡的梨花以及榆火寒煙等,將春光流逝的悵惘、時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對生活變遷的體悟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含蓄蘊藉,給人以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深刻的審美感受 。
七絕·殘春之百花閑
紅紫紛爭一餉間,春光已過百花閑。
東風只解欺人老,故遣殘香到客顏。
首句 “紅紫紛爭一餉間”:描繪了一幅春日繁花似錦、爭奇斗艷的熱鬧畫面。“紅紫” 指代各種顏色的花朵,形象地展現出春天百花盛開、色彩斑斕的景象。“紛爭” 一詞賦予了花朵人的行為特征,仿佛它們在競相展示自己的美麗,充滿了動態感和生機。“一餉間” 則表示時間的短暫,暗示了這種繁華熱鬧的景象轉瞬即逝,為下文寫殘春做了鋪墊。
次句 “春光已過百花閑”:與首句形成鮮明對比,直接點明春光已逝,百花不再爭艷,而是呈現出一種閑適、凋零的狀態。“百花閑” 三個字,生動地描繪出殘春時節花朵凋零、不再有春日絢爛的景象,“閑” 字也流露出一種寂寞、冷清的氛圍,讓人感受到時光流轉、繁華不再的無奈。
第三句 “東風只解欺人老”:將東風擬人化,埋怨東風只懂得欺負人,讓人在它的吹拂下逐漸老去。這里的 “東風” 代表著時光的流逝,作者通過這種擬人的手法,表達了對時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慨和無奈。這種感慨不僅僅是對自身容顏老去的嘆惋,更是對生命中美好時光逝去的一種惋惜。
末句 “故遣殘香到客顏”:東風似乎故意派遣殘留的花香飄到客居之人的面前。“殘香” 象征著殘春的余韻,進一步強調了春光的消逝,同時也增添了一種淡淡的哀愁。“客顏” 點明了作者客居他鄉的身份,客居之人本就容易產生思鄉之情和孤獨之感,在殘春的氛圍下,這種情感更加濃郁。東風送來的殘香,更像是一種觸動,引發了作者內心深處的種種愁緒,讓他在這殘春之中,更加感受到時光的無情和人生的漂泊。
整首詩通過對殘春景色的描寫,將春花的凋零與時光的流逝、人生的衰老以及客居他鄉的孤獨寂寞之情相融合,情景交融,意境深遠。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力,通過巧妙的擬人手法,使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殘春時節所產生的復雜情感,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