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共情勞動者的每個側面,是一種文明和教養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吳迪
社會文明不僅體現在高樓大廈的密集、交通路網的便利、城市環境的整潔,更體現在公共空間中每個人對待陌生人的姿態與教養。多一些推己及人的關懷與體諒,文明才會不斷生長,進而充盈整個社會。
“跟要飯的似的,弄一身灰在這擠唄”“誰穿這么臟到這擠來”——近日,一段北京地鐵5號線一男子頻繁辱罵臨座務工大哥的視頻流傳網絡。視頻中,一名女乘客出面進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著,就別坐這兒了,我愿意跟他挨著。”北京公交警方4月19日的通報顯示,違法行為人趙某峰(男,61歲)多次辱罵乘客,擾亂乘車秩序,已被依法行政拘留。被辱罵乘客的家屬表示:大家應善待每一位在外打工的人,不能因為他們外表或衣服臟,就在大庭廣眾之下用侮辱性語言刺激人,希望大家都有同情和善良之心。
尊重和包容每個與自己不同的人,反對偏見、歧視、人格侮辱等——無論是現場乘客的批評制止、圍觀網友對罵人者的譴責,還是警方的依法處置,都傳遞出這樣的鮮明態度和價值觀。
嫌棄辱罵勞動者的人遭到公眾聲討,并不意外。近年來,尊重、關愛勞動者的社會風尚逐漸形成,人們經常見到的暖心場景是:有農民工上了公交車后,因擔心自己身上臟弄臟座位而坐在地上或臺階上,有司機將其扶到座位上說:“你坐完我再擦就行。”還有司機表示“在我們心中你是最干凈的”“人人都是平等的”。
當越來越多的人以善意接納農民工等勞動群體的“不夠干凈整潔”時,“體面不在衣冠而在人心”這句話顯得十分貼切。正如有網友所說:“有的人衣服臟但心干凈,有的人衣冠楚楚心卻很臟。”個別人因衣著、樣貌等外觀羞辱他人,其實是將個人的優越感凌駕于他人的尊嚴之上——這種傲慢與偏見不僅不體面,更不應被縱容。
網上有一句很火的話,“接納世界的參差”,指的是世間萬物以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形態表現和價值呈現,成熟理性的心態應當是理解和接納這些不同,并從中發掘美好。這或許也是人們產生共情的原因——大多數人都是某個勞動群體中的一員,能在不同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工地上老師傅手上的繭、電焊工的“迎風流淚眼”,以及諸多勞動者鞋上的泥巴、身上的汗臭……這些平凡勞動者最真實的樣貌,正是他們在社會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種證明和印記,是我們的生活圖景、城市面貌的一部分。
看見、包容、接納不同勞動群體,也體現著一個地方的文明成色。社會文明不僅體現在高樓大廈的密集、交通路網的便利、城市環境的整潔,更體現在公共空間中每個人對待陌生人的姿態與教養。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前不久,“保潔員休息室不該是廁所最后一格”的話題沖上熱搜,沒有人因為保潔員“蝸居”廁所休息而對其掩鼻嫌棄,而是紛紛呼吁幫助他們化解難題。這才是文明應有的樣子。
令人欣慰的是,絕大多數人對農民工等勞動群體都能以善意相待。“他們是城市的建設者,是確保社會運轉的‘螺絲釘’”“外來務工者的價值體現在你我生活的細微便利中,而不是衣服上”……越來越多的地方也在幫助這些勞動者解決各種急難愁盼問題,為他們的落戶、社會保障、子女入學等提供政策支持,以城市應有的胸襟將他們攬入懷中。
毋庸置疑,未來,體力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和環境會持續改善,他們身上的灰塵、異味會逐漸成為“過去式”,人們對不同職業和社會分工的認知也會達成更多共識:“灰頭土臉”是勞動者的無上榮光,共情、尊重勞動者的每一個側面是人們應有的教養。
公共空間里,多一些推己及人的關懷與體諒,文明才會不斷生長,進而充盈整個社會。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