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的老街
是城市里的時光隧道
滿載歲月痕跡的青石板
隨著滾滾車輪
連接起一方水土的過去與未來
位于濱湖區雪浪街道許舍社區,是雪浪街道最早形成的自然村,2012年被認定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本體主要包括鶴溪河道、沿河街巷以及部分傳統民居。
許舍老街始于宋元時期,這里依山傍水,原本是一片淺灘和蘆葦蕩,各類群鳥在這里棲息繁衍,其中以野鶴最多,因此起名鶴溪。北宋徽宗年間,太常少卿許德之在北宋滅亡后,隨高宗南渡,定居無錫,為錫山許氏二世祖。許德之聽聞鶴溪后慕名而至,在此建造讀書亭,晚年也定居于此,鶴溪遂更名為許舍,隸屬于開化鄉。
明清時期,得益于長廣溪便利的水路運輸條件,加上周邊山區山貨物資豐富,往來許舍的船只絡繹不絕,形成了一條繁華街市。清末,英商在許舍街上開辦“其均繭行”,用大秤收購鮮繭,這也是無錫最早的外商繭行。民國初年,許舍老街正式成為許舍鎮,老街上商店、當鋪、鏢局、客棧、賭場、茶館齊全,很是興旺。
然而,1938年春,日寇入侵錫南地區。1940年冬,日軍火燒許舍,制造了“許舍慘案”。如今,村中矗立的“許舍慘案紀念碑”,還在無聲地訴說著那段沉痛的歷史。在艱難時刻,共產黨領導的無錫縣抗日政府積極組織賑濟,才幫助受難村民熬過了那個寒冬。
許舍
老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許舍鎮上成立了供銷合作社,此后又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變遷,最終形成“十字河浜、河街相依”的傳統格局。老街上的許多民居就地取材,用黃石砌墻,建筑風格充滿了濃郁的山村風情。如今,雖然部分建筑、商鋪已經翻建,但整條老街的原始格局依然清晰可辨。
人杰地靈
許舍老街不僅歷史悠久,還名人輩出。許舍許氏始祖許德之定居于鶴溪之畔;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曾在許舍讀書,并考取功名;無錫歷史上第一個狀元蔣重珍,少年時在許舍拜讀于尤袤門下;到了近代,這里還走出了教育家薛馥佩、生物學家薛仲薰、作家羅叔平、水利工程設計大師周君亮等杰出人物。
漫步許舍老街,青石板被歲月打磨得光滑而溫潤,那些或急促或悠閑的腳步,曾為老街帶來無盡的生機;河浜在歲月的長河中靜靜流淌,水波輕拍著岸邊,似乎在低語著古老的傳說;古老的建筑靜靜佇立,木門上的雕花雖已斑駁,卻仍能窺見往昔的精致與奢華,每一磚一瓦都記錄著時光的痕跡,訴說著老街的興衰變遷。在這里,每一段記憶都值得被珍藏,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無盡的故事,等待著人們用心去聆聽、去感受。
(圖文來源于“濱湖區文體旅游局”,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