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廣州黃埔區某小區的一場鄰里糾紛,因疑似“震樓器”的介入,讓無辜的9樓住戶苦不堪言。這場持續三年的“低頻振動戰”,不僅暴露了現代城市鄰里矛盾的激化,更引發了對法律維權與社區調解效能的深刻思考。
事件回溯:7樓與8樓的“戰爭”,9樓成“夾心層”
2022年起,廣州黃埔區夏港街道某小區的7樓住戶因與8樓長期存在矛盾,選擇搬離住所。然而,這場糾紛并未因物理距離而終結。9樓業主支先生稱,自7樓住戶搬走后,夜間頻繁出現規律性低頻振動噪聲,疑似來自7樓安裝的“震樓器”——一種通過振動馬達制造樓板晃動、遠程遙控的裝置。
盡管支先生多次聯合8樓業主向物業、居委會及警方求助,但因缺乏直接證據且無法強制進入7樓住戶家中調查,問題始終懸而未決。更令人無奈的是,8樓住戶的家人已不堪其擾搬離,僅剩業主留守,而9樓的支先生一家也因長期失眠考慮搬家。
爭議焦點:40分貝的噪聲算不算“擾民”?
經物業和居委會實測,8樓噪聲剛過40分貝,9樓則低于40分貝。這一數據引發公眾討論:不超標的聲音是否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噪聲?
廣東秉甲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赫男指出,根據《噪聲污染防治法》,只要聲音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即可定義為噪聲,即便未超標,責任方仍需承擔侵權后果。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孫宇昊補充,根據《民法典》相鄰權規定,受害者可起訴要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但需固定證據鏈,如噪聲記錄、時間關聯性證明等。
技術揭秘:“震樓器”如何穿透樓板?
“震樓器”實為工業振動馬達的變種,原用于礦山篩分、建材加工等領域。其原理是通過接觸樓板或墻壁,將振動無衰減傳遞至上下樓層,配合遠程遙控功能,可精準制造持續性干擾26。記者調查發現,電商平臺仍有商家以“防樓上噪音神器”為名隱秘銷售此類設備,進一步加劇了鄰里沖突的隱蔽性與維權難度。
社會反思:現代居住困境與法律空白
事件曝光后,網友熱議不斷。有人感慨“樓上樓下糾紛,中間層最受傷”,亦有人吐槽現代建筑隔音差:“樓板薄如紙,鄰居打個噴嚏都聽得見”。而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社區調解與法律執行間的斷層——即便懷疑對象明確,若缺乏入戶搜查權,職能部門往往束手無策。
專家建議,完善噪聲糾紛的快速取證機制,例如推廣分貝監測APP的司法認可,或授權物業在緊急情況下申請臨時搜查令。此外,加強社區矛盾預警與心理干預,避免糾紛升級為“以噪制噪”的惡性循環。
最新進展:調解持續,住戶何去何從?
截至發稿,居委會仍在排查聲源并調解矛盾。支先生表示,若問題無法解決,搬離將是最后選擇。這場糾紛的結局,或許將成為城市鄰里關系與法治效能的又一注腳。
結語
鄰里本應“以和為貴”,但當矛盾演變為“隱形戰爭”,法律與技術的雙重介入或許才是破局關鍵。此案不僅警示居民理性維權,更呼吁社會完善制度設計,讓“安靜權”不再遙不可及。
#擾民# #震樓器# #鄰里矛盾# #調解# #7樓8樓鬧矛盾 9樓住戶被震樓3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