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模革
4月18日,我和32名青年共同走進戴村壩,開展了以“傳承五四精神 弘揚黃河文化”為主題的研學(xué)活動。聆聽古代匠人匠心獨運的低語,感受“大運河之心”的千年智慧和“中國古代第一壩”的獨特魅力。
春暮時分,谷雨飄臨,大地煥顏,如畫卷緩緩展開,大地因之煥然一新。當日天氣不晴不陰,溫度不熱不涼,清風(fēng)不疾不徐,地面、林間、小徑上、溪流中、黃河兩岸、東平湖畔,到處是暮春時節(jié)的落花之美。
早晨,我們從淄博出發(fā),行程240千米,大約用時3個多小時,首先來到了黃河?xùn)|銀鐵路銀山車站舊址(首批黃河水利遺產(chǎn)名錄第20位),參觀了黃河?xùn)|銀鐵路文化展館。然后又來到石洼分洪閘(首批黃河水利遺產(chǎn)名錄第15位),參觀了“山東黃河第一閘”——石洼分洪閘。下午15時,我們終于來到期盼已久的戴村壩。由于大汶河來水較小,過壩流量僅有4.1立方米每秒,沒有耳聞目睹到“高崖飛瀑、戴壩虎嘯”的壯觀景象,但并沒有減少我們參觀的興致。站在壩上遠眺,長虹臥波般的壩體橫亙汶水之上,過流的潺潺聲虛弱無力,仿佛滾水壩在低聲喘息,連水花也濺不起半尺。汶水沖刷六百年戴村壩花崗巖表面已蝕出龍鱗狀疊澀紋理,十萬青石以燕尾榫咬合,鐵楔如星釘入石隙,六百年洪水沖刷下,每塊條石仍如密碼齒輪,在汶水湍流中咬緊時光,這座凝聚著古人智慧的工程杰作,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世人講述著中國水利文明的輝煌篇章。
戴村壩,這座橫臥于山東省東平縣大汶河上的古代水利工程,不僅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樞紐,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古代水利文明史。戴村壩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永樂九年(1411年)。當時工部尚書宋禮為解決運河水量不足問題,采納了汶上民間水利專家白英提出的“引汶濟運”建議,破元代罡城壩,在大汶河下游南城子附近攔河筑壩,迫使汶水南流濟運。這一工程徹底解決了運河“爬坡”難題,實現(xiàn)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科學(xué)分水。
戴村壩全長1599.5米,由主石壩、竇公堤(太皇堤)和灰土壩(三合土壩)三部分組成,形成“三位一體”的獨特布局。主石壩又分為滾水壩、亂石壩和玲瓏壩三段,高度依次遞增0.1~0.2米,可根據(jù)水位變化分級漫水,實現(xiàn)自動調(diào)節(jié)。工程最令人嘆服的是其建筑工藝,重達1~6噸的巨石采用束腰扣榫結(jié)合法緊密連接,鐵扣將大壩鎖為一體,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洪水沖擊仍巋然不動。壩體呈弧形設(shè)計,弓背迎水增加預(yù)應(yīng)力,跌水面設(shè)緩沖檻減輕沖擊。清康熙帝曾贊嘆:“此等膽識,后人時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準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戴村壩不僅是首批黃河水利遺產(chǎn)(首批黃河水利遺產(chǎn)名錄第2位),2014年,作為大運河山東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戴村壩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戴村壩與都江堰齊名,被毛澤東譽為“了不起的工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3A級景區(qū)和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戴村壩以其精湛的建筑工藝和科學(xué)的設(shè)計理念,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壩”和“大運河之心”,成為見證中國古代水利文明的世界級瑰寶。
(作者系山東黃河文化研究會骨干成員)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yīng)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