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車展即將于4月23日-5月2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作為全球首個實現“零碳辦展”的A級車展,匯聚了137款全球首發車,涉及97個品牌。
本屆車展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固態電池的量產裝車。寧德時代宣布其第三代凝聚態電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在蔚來ET9上實現1000公里真實續航。
這項曾被質疑“永遠差五年”的技術,在車展前夕突然加速:豐田攜全固態電池原型車亮相,宣布2026年量產;清陶能源則帶來支持6C快充的解決方案。
智能駕駛賽道呈現“冰火兩重天”。華為ADS 4.0系統在問界M9上演示了無高精地圖城市NCA,激光雷達數量卻從3個減至1個,印證了“重感知輕地圖”的技術轉向。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小鵬X9改款車型直接取消了激光雷達,全面轉向純視覺方案。這種技術路線的分化,暴露出行業對自動駕駛商業化路徑的深層焦慮。
充電效率軍備競賽進入新維度。小鵬發布的“5分鐘補能300公里”800V高壓平臺,理想推出的兆瓦級充電樁,都在試圖破解電動車的最后焦慮。
值得玩味的是,這些技術突破恰逢工信部新國標實施前夜,顯然是在為政策調整預留緩沖空間。
傳統車企的展臺策略凸顯出戰略焦灼。大眾集團將MEB平臺升級為MEB+,續航提升20%的同時宣布兼容國標新電池;
豐田bZ3x搭載的“智能氫電混動”系統,試圖在純電賽道外開辟新戰場。這些舉措折射出大象轉身時的謹慎與試探。
新勢力陣營則呈現出“技術過?!碧卣?。蔚來子品牌“螢火蟲”全系標配城市領航,將智能駕駛下探至15萬元區間;
哪吒展出的可變軸距概念車,用機械結構創新破解空間難題。這種不計成本的創新,暴露出后來者對顛覆性技術的饑渴。
跨界玩家的入場正在改寫競爭規則。小米汽車第二代產品搭載自研910V碳化硅平臺,宣稱充電效率超特斯拉V4;
華為智選車陣營擴容至8個品牌,其“平臺即服務”模式引發傳統車企警惕。科技公司的降維打擊,讓車展變成了軟硬件生態的角斗場。
4月15日實施的GB 38031-2025新國標,將電池熱失控預警時間從現行標準的5分鐘提升至10分鐘,針刺實驗溫度監控點增加3倍。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測算,合規改造將使Pack成本增加15%-20%。這對毛利率普遍不足10%的二三線電池廠無異于致命打擊。
行業洗牌已在數據中顯影。1-3月動力電池裝機量顯示,CR5市占率攀升至92%,較去年同期提高7個百分點。
蜂巢能源等腰部企業開始收縮產能,而國軒高科則通過引入大眾標準實現逆勢增長。這種分化在車展上具象化為:
超過60%參展車型的電池供應商欄只寫著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三個名字。
新標準帶來的隱性變革更值得關注。廣汽埃安展示的彈匣電池3.0,通過在電解液中添加自修復材料實現“熱失控自愈”;欣旺達的“浸沒式冷卻系統”則讓電池包具備IP68防護等級。
這些創新顯示,政策壓力正在轉化為技術突破的催化劑。當車展燈光漸暗,三個確定性趨勢愈發清晰:
動力電池進入“質量溢價”時代,智能駕駛走向“場景定義功能”新階段,充換電網絡開始“體驗價值”比拼。
那些能在技術創新與商業可行間找到黃金分割點的企業,才能最終贏得這場馬拉松式的競賽。
(周愚,評論人、商業評論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