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訂婚案之所以受關注,我們在前面有說過,其背后最核心的邏輯,實是兩種文明的沖突。
農耕文明與信息文明的沖突,不僅體現于婚姻、家庭關系,還蔓延到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社會經濟事務,比如生育。
宏觀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出生率排在世界倒數前五的水平,屬于世界上生育水平最低的區域之一。
如果這個因素疊加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僅處于中等水平,便形成了世界上比較少見的現象:社會經濟還沒發展到足夠的水平,人們就已經不生了。這種現象被學者總結為:未富不生。
大多情況下,少子化與老齡化是同時存在的,所以我國人口的現狀,可總結為:未富不生、未富先老。
針對我國的這種現象,大多數人持擔憂的心態:少子化會影響消費的內循環,同時加重普通大眾的養老負擔,以及老年人面臨老無所養的窘況。
一部分人持樂觀的態度,他們相信:14億中國人減少到10億、7億甚至4億,我們可以過上像美國一樣富貴的生活。事實上,美國是唯一人口正增長的發達國家。
如果我國只有4億人,人口結構將與同樣擁有4億人的美國,存在巨大的差異,而且我國是處在劣勢的那一方。
當然,仍有極少數人,沒認識到人口結構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忽略這部分網友的想法。
還有一部分網友,抱淡定的心態,反正此生無結婚、生育的想法,早些年拼搏存下一些現金,幻想著依靠這部分財富實現人生躺平的自由。
過去一些年中長期貸款利率(LPR)的變化,以及日本的LPR數據和西方部分國家的經驗均表明,存款大概率沒法實現財富增值。
即通貨膨脹因素會蠶食掉你的財富,也許若干年后,你存在銀行的巨款,只換得一平方的房產、一輛自行車等。
如果你將時光倒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人均年收入三百元的時代,三百元存款可以換回豐厚的回報,但在當今,三百元已經遠低于貧困線的標準。
這種現象的背后,除了經濟因素外,人口因素也是極重要的參考,畢竟社會養老的本質,是當下的年輕人養當下的老年人。
如果當下缺乏足夠多的年輕人,這意味著財富會縮水(通貨膨脹),你存在銀行的三百元,早已不是當年的三百元。
跟經濟因素相比,人口是一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具有穩定性的因素,我們可以對未來的人口進行預測,包括人口結構。
按照最悲觀的預測,到2100年,我國將只剩下4億人,雖然到2075年,我國還剩下7.7億人。
這7.7億人的年齡結構,分布如下圖所示。至于4億人的年齡結構,還是不展示為妙,畢竟會引起某種心理性不適。
感興趣的網友,可以通過直接訪問聯合國的《世界人口展望》,或通過我國官方統計渠道獲得這份報告。只是這份報告的原始信息是高達幾個G的數據文本,如何將數據轉化為我們能理解的信息,需要一定的技巧。
從人口年齡結構看,1970年的中國,充滿了無限的希望。
2025年的中國,倒也說得過去。
但2050的中國,看起來有一絲絲讓人擔憂的地方。
到了2075年,22%的人口年齡在80歲以上,全社會40%的人年齡在65歲以上。顯然,這是一個讓人絕望的未來。
你如果經常旅居海外,很可能會在當今的日本,看到我國2050年時的狀況。
至于2075年時我國會是什么樣的,如果這份人口預測模型沒有錯誤的話,現在的我們是無法想象的。
或許,到了信息文明的中級階段,人類成功解決了生育與人口問題。或許,我們仍在倫理、道德等農耕文明產物與信息文明的反復沖突之中左右搖擺。
時間,只有時間,能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