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去三亞,這10樣小吃記得打卡,10塊錢吃到撐!”
三亞,古稱崖州。
其地北枕五指山之巍峨,南瀕三沙之浩渺,
西接北部灣之蒼茫,東望太平洋之無垠。
自先秦以降,落筆洞人于此漁獵生息,
秦漢置臨振縣,隋唐設(shè)振州,
宋改崖州,元明清因之,
千年文脈綿延不絕。
唐時,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遇風(fēng),
漂流至此,駐錫大云寺,弘法一年有余,開海南佛教之先河。
宋末元初,松江女子黃道婆流落崖州,寓居水南村四十載,
向黎族婦女研習(xí)棉紡技藝,革新紡織工具,終成“衣被天下”之偉業(yè)。
明代鐘芳,“嶺海巨儒”,
著《春秋集要》《崖州志略》,倡“知行合一”之學(xué),
其故居尚存水南村,為海南文化之瑰寶。
三亞民風(fēng)淳厚,民俗斑斕。
黎族“三月三”節(jié),青年男女對歌傳情,
跳打柴舞,食竹筒飯,祭黎祖于黎峒文化園,
其俗可溯夏商,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
疍家漁民以舟為室,逐水而居,咸水歌謠代代傳唱,2021年疍歌入選國家級非遺。
更有苗族“跳月”、漢族“軍話”,多元文化交融,蔚為大觀。
若論典故傳說,鹿回頭最為凄美。
昔有黎族青年追鹿至南海之濱,鹿忽回首化女,
與青年結(jié)為連理,此山因名“鹿回頭”,今為三亞地標(biāo),象征愛情永恒。
崖州古城,始建南宋,城墻巍峨,學(xué)宮肅穆,
“文明門”上書“天南鎖鑰”,歷代貶官如胡銓、趙鼎于此留下“盛德堂”佳話。
寧遠河畔,鑒真曬經(jīng)坡遺跡猶存,千年古榕見證高僧弘法之艱辛。
三亞之美,美在山海奇觀。南山寺海上觀音高108米,慈悲垂眸;
大小洞天摩崖石刻,宋明清題詠琳瑯;
亞龍灣白浪逐沙,蜈支洲島碧水如翡。
更有落筆洞遺址,舊石器時代先民遺跡可考;
保平村明清古建,南洋騎樓與黎族船型屋相映成趣。
三亞,其史如詩,其俗如畫,其景如仙境,其勢如騰龍。
若夫登鹿回頭而望滄海,臨天涯海角而嘆古今,
方知“天涯”非遠,“海角”可及,
此乃華夏南疆之明珠,世界旅人之所向。
五一假期來三亞,別只會吃水果,
這10樣小吃也別錯過,好吃還不貴!
「三亞紅糖年糕」
三亞人過年必囤的“甜粑”,外地人嘗過就戒不掉的海南味!
崖州古法紅糖熬的漿,糯米現(xiàn)磨的漿得篩兩遍,柴火蒸足兩小時。
掰開是琥珀色的軟糯,紅糖焦香混著米香直竄鼻腔,
煎到兩面起脆殼,咬開流心燙嘴,甜得暖烘烘的。
這哪是年糕,是三亞人把陽光、
蔗糖和團圓蒸進方磚里,咬一口就知道,年味就該這么甜!
「三亞椰子飯」
海南人私藏的古早味!
這團清香軟糯的“椰子船”始于19世紀末,
漁民出海時把糯米塞進椰殼烤制,
椰香裹著米香在海上飄搖,如今成了非遺級傳統(tǒng)小吃。
現(xiàn)劈椰殼當(dāng)蒸籠,糯米吸飽椰汁變得晶瑩透亮,
挖一勺能嚼到椰肉纖維,清甜里帶著陽光曬過的草木香。
熱帶風(fēng)情的幸福感直接拉滿!
「三亞港門粉」
這碗粉湯頭清而不濁,用豬骨、海螺熬足6小時,鮮得眉毛直跳舞。
米粉滑溜吸飽湯汁,
配上炸得酥脆的魚餅、脆生生的豆芽,
再來勺黃燈籠辣椒,辣得汗津津也停不下筷子。
老三亞人常說"晨食港門粉,日頭曬不昏",
這碗粉原是疍家漁民討海前的能量餐。
疍家人以船為家,粉湯里加魚餅、墨魚丸,都是方便儲存的干貨。
如今港門村老店仍用柴火灶煮湯,
青花瓷碗盛著熱湯粉,配海南特有的青橘擠汁,酸香解膩。
「三亞藤橋排骨」
本地人私藏的老味道,連骨頭都裹著蜜糖色的焦香。
這道百年非遺美食源自藤橋鎮(zhèn)黎家火塘,
土豬肋排用蒜茸、蜂蜜、黃姜等十幾種料腌足24小時,
柴火慢烤到骨肉微焦,
咬開酥殼瞬間爆出肉汁,甜辣回甘里帶著柴火香。
老三亞人逢年過節(jié)必擺一盤,配山蘭酒最對味。
想復(fù)刻?簡單!
排骨腌好空氣炸鍋180度15分鐘,
最后刷層麥芽糖烤3分鐘,廚房小白也能饞哭鄰居。
「三亞椰子糖」
當(dāng)?shù)厝擞?strong>祖?zhèn)魍猎畎咎牵岩望溠刻前境社晟?/strong>,
裹上椰蓉時滋滋作響的油潤感,隔著屏幕都能聞到焦香。
老匠人說這是海南漁家待客的最高禮,
早年下南洋的僑胞揣兩包能解一年鄉(xiāng)愁。
咬開糯嘰嘰的糖衣,椰香混著焦糖香在舌尖炸開,
像突然吹到鹿回頭灣的海風(fēng)。
這糖啊,甜得透亮,吃得出的陽光和海風(fēng)。
「三亞疍家粽」
疍家粽是三亞疍家人代代相傳的手藝,
粽葉選自火山巖地區(qū)的柊葉,自帶草木清香。
糯米裹著咸蛋黃、五花肉、魷魚干,
用柴火慢煮十小時,油脂浸潤米粒,咸鮮中透出回甘。
疍家人曾以船為家,粽子便是他們漂泊時的“移動廚房”,
如今成了三亞人端午祭祖、婚嫁賀禮的必備品。
咬開軟糯的粽子,咸蛋黃沙沙流油,
五花肉入口即化,魷魚干的鮮香在唇齒間炸開,
配上一碗鷓鴣茶,海島的粗獷與柔情全在舌尖。
當(dāng)?shù)匕⑵耪f:“包粽子的繩結(jié)要留三個‘透氣孔’,糯米才能漲得透亮。”
這份講究里,藏著疍家人對大海的敬畏,和對生活的滾燙熱忱。
「三亞姜糖湯圓」
這碗甜品藏著海島生活的智慧,
糯米粉裹著姜糖餡,在滾水里翻騰成白嫩嫩的團子,
舀進熬到琥珀色的姜糖水,姜的辛香裹著紅糖的焦甜直竄鼻腔。
老三亞人教我一招:
煮湯圓時丟兩片老姜,辣姜素滲進糯皮里,咬開瞬間暖流通達全身,潮
濕海風(fēng)帶來的黏膩感瞬間消散。
「崖城酸粉」
三亞必吃的非遺美食,
400年前就是崖州人消暑解乏的"靈魂主食"。
用酸豆和白花菜熬的酸湯是精髓,
白花菜可是楊貴妃點贊的唐朝貢品。
米粉吸飽酸湯,配上脆花生、蝦米干,
撒把蔥花淋香油,嗦一口酸辣鮮甜直沖天靈蓋。
本地人說:
加勺黃燈籠辣椒更帶勁!
「三亞米花糖」
可是海南人過年必備的"甜頭擔(dān)當(dāng)"!
這百年貢品用糯米粳米各半炒出米花,
裹上紅糖汁壓實切塊,金黃酥脆咬一口"咔嚓"響,
椰香混著花生香直竄鼻腔。
當(dāng)?shù)匕⒔阏f"每天吃一塊,干活都有勁",
新華社都報道過它"甜了鄉(xiāng)村年味"的傳奇。
五一帶著它逛三亞,陽光沙灘配甜香,這才是海南味!
「三亞雞屎藤湯圓」
別看名字帶"屎",這可是瓊南人家代代相傳的草本智慧。
野生雞屎藤葉搗碎后混入糯米粉,
搓成翡翠小疙瘩,裹上姜糖椰奶熬煮,
清苦回甘的草本香混著熱帶甜香,一碗下肚暑氣全消。
老三亞人說這是"大地的板藍根",端午必吃驅(qū)邪避毒。
現(xiàn)在夜市里,塑料碗裝著的墨綠團子咕嘟冒泡,
舀一勺能拉絲,姜辣混著植物清香直沖天靈蓋,
配著椰子雞吃更絕——海南版的"苦盡甘來"哲學(xué),
全在這一碗溫?zé)岬拿苊缹W(xué)里。
當(dāng)暮色漫過椰林,五一假期的三亞街頭正氤氳著人間至味。
紅糖年糕在鐵板上滋滋作響,
疍家阿嬤掀開蒸籠,粽香混著海風(fēng)鉆進鼻腔。
不妨跟著本地人的腳步,在崖州古城墻根下捧碗酸粉,
看夕陽把藤橋排骨鍍成蜜色,任姜糖湯圓的暖意從指尖漫到心頭。
這些藏著山海故事的小吃,是三亞人遞給世界的請柬,
咬一口甜糯年糕,千年文脈便在唇齒化開;
舀一勺椰子飯,連月光都浸透了草木清甜。
此刻天涯不再遙遠,煙火升騰處,總有一味讓你恍然:
原來生活的詩意,就藏在某個街角飄香的竹屜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