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虹橋鎮綜合行政執法隊隊長錢春峰又一次叩響了黃樺路一小區X號X02室的房門,這是執法隊為守護樓道內一堵承重墻展開的“破冰行動”。
事情始于2024年8月,一通投訴電話揭開了背后的隱患——樓內一住戶裝修疑似破壞承重結構。彼時的業主鄧某還未意識到,墻上的凹陷牽動著整棟樓居民的神經。
前后上門15次,歷時180天,緊閉的房門終于開了……
從夏天到春天,
15次叩門背后的執著
“我們這里有家損壞了房屋承重結構,很危險,請你們來看看吧。”2024年8月,虹橋鎮綜合行政執法隊接到黃樺路某小區居民的電話。
執法隊員迅速趕赴現場核查,錢春峰還記得當時的情景:“第一次上門,業主鄧某允許我們入戶檢查,當時我們初步發現,有一面墻體呈凹陷,疑似存在損壞承重結構問題。因為疑似損壞部位需調閱該房屋竣工圖以后再做詳細比對,所以還需要請第三方測繪機構二次入戶勘驗,當時也告知了業主。”
然而自此,這件事情便陷入僵局——鄧某玩起了“躲貓貓”,拒絕接聽執法隊員的電話,面對上門的執法人員,更是拒不開門,甚至刻意躲避。
“整棟樓的安全紅線不能退讓。”面對整棟樓的房屋安全與執法困境的雙重考驗,執法隊依托城管工作室平臺,啟動“多部門聯動吹哨”機制:一邊由社區民警對業主的身份信息開展協查工作,并安排執法隊員依照公安部門提供的戶籍信息(長寧區某街道)和實際居住地信息(長寧區某街道)分頭上門核實情況,爭取聯系到鄧某配合開展工作;另一邊,由物業公司協查業主車輛進出小區的規律,由居委會工作人員分時段上門蹲守,形成“日報告、周研判”的動態追蹤網。
“這不是貓鼠游戲,而是用繡花功夫織就安全網。”錢春峰認為,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扇緊閉的房門終有打開的那一天。
38條短信,
關閉180天的房門終于打開了
2025年3月,案件迎來關鍵轉折。錢春峰經多方調查走訪得知:“該房屋(X號X02室)與X號X01室在2000年之前在同一業主名下,承重墻是首任業主破壞的,歷經四次交易形成‘歷史遺留問題’,而現在又因鄧某裝修過程中的施工失誤,導致該墻體被打穿影響到X號X01室。”歷史問題與現實失誤交織,形成了“責任接力困局”。
怎么辦?錢春峰通過鄰居提供的線索,向鄧某發送了38條溝通短信,化解鄧某的心結:“我們理解您的顧慮,但維護整棟樓的公共安全利益是我們的工作職責,積極配合行政執法部門開展調查更應是每一位公民的義務。”
針對鄧某擔心的“背歷史包袱”“高額修復費”等問題,執法隊創新推出三項暖心承諾:全額承擔檢測修復費用、全程執法記錄儀拍攝、修復過程透明公開。
在“剛性執法+柔性服務”的雙重作用下,關閉180天的房門終于打開,門后是一張如釋重負的臉。執法隊還聯合第三方測繪機構組成技術督導組,通過恢復過程全程參與確保墻體恢復及保證結構安全,最大限度減少對鄧某生活影響。
“這次城管管得蠻好,解決了安全隱患,修好我們住著 也安心。 ”見證全過程的業主 張女士感慨,隨著承重墻的恢復,樓內的居民懸著的心也終于落了下來,執法隊員們一次次上門大家都看在眼里,便自發在業主群中為執法隊點贊。錢春峰則表示:“這次事件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執法不是冰冷冷的法條對照,而是需要帶著溫度落地。”
如今,區城管執法局正將這場“破冰行動”轉化為“制度暖流”,形成“事前聯合物業建立裝修報備承諾制,事中引入專業機構技術支撐,事后通過智能監測實現長效監管”的“全鏈條執法”新模式。此外,目前全區68個“城管工作站”已形成“30分鐘應急響應圈”,今年城管進社區掃碼累計解決社區治理難題517件,滿意率達99%。
未來,閔行也將繼續以“城管進社區”為抓手,持續強化“城管工作站”機制建設,有效延伸為民解憂工作觸角,不斷探尋解鎖社區治理“幸福密碼”,讓社區居民的生活從“憂居”逐步蝶變為“優居”,讓“執法為民”理念真正轉化為群眾觸手可及的安全感。
記者:姚怡瑩
部分供稿:區城管執法局
初審:陳夢玲(實習)
復審:方雨斌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