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俯瞰,運營15年的中山站附近有黃沙裸露的空地、有挖開的山體,與“山水新客廳”規劃仍有不小距離。
上下陂頭片區航拍圖,城中村環境與周邊城市格格不入。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中山火炬開發區(以下簡稱“火炬區”)產業實力深厚,卻長期陷入“產強城弱”的尷尬。
廣珠城軌中山站開通15年,站前道路仍有斷頭路;建區30年,這里還沒有一家五星級酒店;城中村與現代化商圈形成刺眼反差,納入國家清單的上下陂頭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至今尚未動工。
交通梗阻、配套短板、舊改停滯的背后,暴露出火炬區幾十年來“重產輕城”的發展慣性。隨著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地處“黃金內灣”的火炬區正面臨“產業園區”向“城市標桿”轉型的緊迫課題:如何打破利益僵局、重塑產城融合新格局,關乎40萬居民的生活品質,更關乎到火炬區未來的發展潛力。
交 通
中山站周邊道路仍“梗阻” 百來米的道路也要走十多分鐘
“這里就是中山火炬區?”很多第一次從中山站下車的乘客,看到眼前成片的空地,不禁發問。
中山站位于火炬區,是廣珠城際鐵路的站點之一,也是大量外來人口進入中山的第一站。自2011年1月7日投入使用,2017年1月起,相繼開通了北京、上海、桂林等方向高鐵線路服務。運營已經超過15年,但是周邊的道路交通、出行環境仍然讓出行市民感到不滿。
“進出停車場的道路十分狹窄,只有一條車道,遇到假期高峰,百來米的道路也要走十多分鐘!”“周邊的斷頭路不知道為何一直沒打通!”“中山站雖然坐落在火炬區,但是從火炬過來并不太方便,從火炬國際會展中心過來也要20分鐘。”不少網友留言表示。走訪現場能看到,中山站的站臺前兩條東西向小支路、站前路、站前南側路等仍未修建貫通,形成了斷頭路。只能通過用水馬隔離分路幅通行,站場內通行能力較低。
中山站周邊環境不僅影響市民的出行體驗,更是火炬區形象展示的窗口。實際上,在2018年,中山就推進中山站周邊環境整治和配套功能升級。據當時報道,火炬區投入約400萬元推進道路建設和環境整治,為實現中山站站前交通組織單向循環創造基礎性條件。但是作為出行市民,真實感受是“幾年過去了,幾乎沒有多少變化。”
2021年10月18日,中山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曾發布中山站、中山北站站城一體實施方案項目招標公告,3天后,該項目被叫停,終止原因:因重大變故,采購任務取消。2022年3月,南中珠城際中山段正式開工,中山站作為一個站點,相應路段被圍蔽起來施工。兩年后,2024年,連通中山站與火炬區腹地的世紀大道快速化工程才正式動工,其中世紀路(西)預計2026年年中通車,世紀路(中)預計2027年中通車。
實際上,中山站的位置十分優越,緊靠岐江新城、長江路,距離Coco City、富逸城等商圈不過十分鐘。周圍住宅密集、高樓林立,但是從空中俯瞰,遲遲未能完善的中山站,仿佛一道疤痕,附近黃沙裸露的空地、施工挖開山體,與此前規劃的中山城市“山水新客廳”仍有不小距離。“已經發展了15年,現在周邊多個項目疊加推進,希望能迎來中山站的蝶變,不要讓大家等太久”,市民程先生認為。
交通,是區域發展的基本支撐。如果說中山站重在人流導入,那么火炬區的路網結構,則是關乎經濟發展的血脈經絡。
火炬區位于中山東部,珠江口西岸,東臨珠江口與深圳隔江相望,位于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范圍內。翻開地圖能看到,火炬核心區包括國際會展中心、太陽城周邊,路網密集,可達性強。但東部工業區,如健康基地周邊,路網相對稀疏,依賴主干道集散。此外,沿江東路、逸仙路、民眾大道等貨車占比高,影響通行效率,而且部分路段由于重載車輛頻繁通行、日常維護不足,道路坑洼不平。
這樣的交通格局,與火炬區早期發展“重產輕城”的思路有關:產城功能分區割裂,住宅區與產業園區距離較遠,通勤依賴主干道。這導致跨區主干道高峰期較為擁堵,而部分工業區公交班次卻較少。
如何科學搭建分層級路網體系,能否通過客貨分離、潮汐車道緩解通行壓力,如何設計更貼合實際的公共交通……以打造現代化高新區的標準來審視火炬區的交通現狀,還有系列難題待解。
至今還沒有一家五星級酒店 辦展、開論壇都找不到合適的地方
“在火炬區辦展、開論壇,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地方。”不少企業負責人都表達出這樣的感受。到目前,火炬區仍沒有建成一家五星級酒店。“我們的商務接待、高端宴請,都安排到東區、石岐,一般要半小時車程”,火炬區一家企業公關負責人表示。
2022年,火炬區曾舉行火炬建發、國隧集團項目簽約儀式,計劃投資4億元,將商務大廈、國賓酒店擬打造成五星級酒店,不過該項目最終落空。直到今年2月,火炬區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舉行簽約儀式,此次簽約包括皇冠假日酒店,有望成為火炬區第一個五星級酒店。
作為總面積達210.64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的老牌經濟高新區,直到現在才落地五星級酒店項目,多少讓人感到意外。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火炬區城市功能配套還不足,早期規劃缺乏長遠眼光,造成目前“產城分離”困境。
從生產性服務業來看,火炬區內以制造業為主導,但是相關服務發展相對滯后,比如科技服務,包括研發設計等;商務服務,包括法律咨詢、會計審計、管理咨詢等高端咨詢;金融服務,包括風險投資、科技金融等,在區域內并沒有充分供給。“服務業以低端配套為主,如法律財稅,而缺乏高附加值業態,如工業設計、數字營銷等”,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相關需求往往要跑東區,甚至要對接廣深。
從商業綜合體來看,火炬核心區稍大的商業體主要是太陽城購物中心,2010年開業,“現在來看里面的裝修、業態已經比較老舊”,上述公關負責人認為。此外,火炬區的商業多為社區商業以小型商超、工業園區周邊商超為主。直到2024年9月,緊靠長江路的富逸城開業,火炬區才新增一個高端商業體。
從文化休閑設施來看,火炬區存在“產業強、文化弱”的特點。火炬區內主要公園有得能湖公園,也是區內核心生態公園,約240畝,不過缺乏特色文化IP。華佗山公園打造中醫藥文化主題,此外還有社區公園。整體看來,缺少一個彰顯火炬獨特氣質的城市客廳,也沒有讓外界印象深刻的“文化記憶點”,主要有廚邦、咀香園等企業內的博覽館,缺乏多樣性的文化類消費場景,對人才、年輕人的吸引力還不足。
“以產促城、以城興產、以人為本”,是城市化道路中協同發展的必然選擇。國內不少高新區在推動“人產城”融合發展方面都走在前列。
松山湖,20年來秉承“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的發展理念,在創建之初就明確“松山湖不是純粹經濟發展邏輯下的產業園,而是具備社會學屬性的新城”。成都天府新區,以公園城市為理念,布局科學城、總部商務區與生態綠地,通過產城一體化規劃,推動“職住平衡”。蘇州工業園區,在上世紀90年代初規劃時,便展現出前瞻性,規劃中預留30%以上用地用于居住和商業,當前,園區內環金雞湖風景最好的“C位”,恰是留給了商業、文化、藝術。
當前,火炬區也意識到,若僅依賴傳統工業路徑,產城人割裂問題可能進一步加劇。今年2月,火炬區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的簽約儀式上,重點服務業項目成為重頭戲,除了皇冠假日酒店,火炬區還簽約若比鄰商業、嶺南水鄉原生態文旅等項目。
舊 改
城中村改造進度緩慢 自建房、鐵皮棚廠房與城市環境格格不入
火炬區要從“產業園區”向“城市副中心”轉型,在推進產業躍升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升級服務配套、激發城市活力。在“做細民生、做優生態、做精城市”等方面,還要繼續“補課”。經過幾年“工改”,火炬區部分片區的樣貌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不過對標國內一流高新區,前行道路仍然有不少艱難。
火炬區成立至今已經超過30年,城市界面老舊:早期“馬路經濟”模式導致沿主干道存在工廠與民房交錯,缺乏統一規劃。同時,上下陂頭、張家邊、濠頭等片區存在大量“握手樓”,基礎設施老化。火炬區建區時以“工業優先”為導向,過去的傳統制造業,比如包裝印刷、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產業,對城市升級需求不迫切。這些都造成火炬區的城市面貌落后,與先進園區存在明顯差距。
當前,火炬區上下陂頭片區正在推進城中村改造項目。該片區靠近Coco City、富逸城商圈,周邊商業住宅密集,勾勒出現代化城市的天際線。但是在上下陂頭片區,除了本地居民自建房,還有鐵皮棚搭建的塑膠模具廠、紙品廠、建材廠等,土地利用效率較低、產業技術水平較低,與周邊城市環境也格格不入,也是區域價值“洼地”。
事實上,自2021年7月啟動以來,火炬上下陂頭片區舊改一直在推進中,按照改造規劃,上下陂頭片區將打造成中山產城人文科創融合品質新城。公開信息顯示,該項目總用地面積32.57萬㎡,總投資額34.656億元。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火炬區上下陂頭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正式納入全國第二批城中村改造項目清單,并同步獲得國家開發銀行27.61億元授信支持。
前期的基礎數據調查、改造意愿調查等都已經完成,作為中山首個獲得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支持的項目,改造資金也有一定保障。可原本計劃在2024年9月動工的項目,到目前為何仍沒有動工跡象?
過去,城中村改造項目大多依靠房企。但是當前,在征拆難度大且房企普遍經營困難的情況下,政府可能不僅要兜底臨遷費用,還要應對拆遷進度慢引發的一系列治理問題。與此同時,改造后如何導入產業、促進產業升級,既增加這些區域內居民的收入,也提升當地政府的收益,這些都給當地政府帶來考驗。
以往城中村改造“大拆大建”的模式如今面臨挑戰。有專家指出,在推動城市界面提升時,應該結合短期、中期、長期布局,實現破局。短期,可以集中資源建設1-2個標桿項目,通過立面改造、景觀亮化等快速提升;再比如推動“微改造”,對城中村實施管線入地、外立面翻新、口袋公園植入等,降低拆遷阻力。中期,以破解舊改瓶頸為目標,創新補償機制,平衡村民與開發商利益;或者通過政企合作開發,捆綁產業與商住用地出讓。
而長期來看,火炬區還需要重構城市功能,比如把火炬中心區打造為“文化+商業+政務”的融合區;沿深中通道布局產業帶,打造高端制造園;預留科創企業總部用地,建設濱水宜居社區,完善教育、醫療配套等,吸引人才定居。
有關專家指出,火炬區城市升級的難點不在技術層面,而在于打破利益僵局與行政壁壘。若能在舊改機制、產業政策、市級統籌等方面取得突破,則有望扭轉“產業強、城市弱”的格局。反之,若繼續依賴零散修補,則可能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掉隊。
采寫:南都記者 呂婧 劉繼賢
攝影:南都記者 吳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