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游客在姚江胡同內的咖啡店歇腳休閑。
本報記者 朱金宜 攝
鐘樓灣胡同居民在自家院子里喝茶。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市民和游客在白塔寺附近的餐吧露臺上觀景聚餐。
資料圖片
作為北京城市格局的“毛細血管”,胡同見證著古都北京的歷史變遷,記錄著不斷變化的“京味”生活方式,是北京獨特的人文歷史景觀。
近年來,隨著保護與活化并重的城市更新深入發展,一些市井胡同煥發出新的活力,不僅讓“逛胡同”這一北京旅游經典項目更加有趣,也讓更多游客得以透過胡同,領略北京既古老又現代的城市魅力。
白塔寺邊人氣旺
漫步在阜成門內大街上,遠遠地就能瞧見地標性建筑——妙應寺白塔,人們更愛叫它“白塔寺”。望塔前行,走到東西岔胡同東夾道時,一扭頭,映入眼簾的除了白塔與紅墻,還有絡繹不絕的游客和行人。天氣晴好時,藍天、紅墻、白塔構成的“胡同壁紙”前,會“長滿”拍照打卡的愛好者。
全長600多米的東西岔胡同,分為西岔胡同、東岔胡同及交匯處小廣場等部分。明代,這里曾是北京城最大的道教宮觀朝天宮的所在地,當時的東西岔胡同作為御道為皇家所用。朝天宮毀于大火后,附近片區才逐漸修建民居,形成街巷,并逐漸演變成“東西岔買賣街”,成為白塔寺廟會的舉辦地。
“我們小時候,就愛逛白塔寺廟會,圖個熱鬧!”在胡同里一家咖啡館的露臺上,市民馮大爺向記者分享記憶中的胡同往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白塔寺每月定期舉辦廟會活動,塔院里場地寬闊,許多民間藝人在此說書唱戲;塔院外的胡同里,小販設攤賣貨,叫賣聲不絕于耳。
后來,白塔寺廟會逐漸衰落,胡同里開始出現違建,空中飛線交錯,路面坑洼。2020年,阜成門內大街啟動改造工程,通過拆除違建、架空線入地、更換路燈等舉措,讓東西岔街區面貌煥新,既提升了胡同居民的居住品質,也為這處歷史文化街區帶來了更多的公共空間。
如今,各具特色的餐飲、文創等新業態在胡同里深深扎根,古老與新潮在此碰撞融合——白塔寺藥店的一隅,是網紅店“耀咖啡”的地盤,空氣中交織著中草藥味道與咖啡香氣;騎行愛好者在胡同中穿行,在精釀酒館前駐車,捧著飲品來到露臺上,與紅墻白塔碰杯對飲;山門之內,白塔寺也憑借胸針盲盒、冰箱貼等設計感十足的文創產品,與當代人的文化生活更緊密地相連……
如今,白塔寺街區通過舉辦“白塔妙會”文化沙龍、北京國際設計周、胡同美食節等系列活動,與片區內的博物館、名人故居等文化場館聯動,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利用,讓居民和游客共享紅墻白塔的獨特風貌,成為歷史感與現代性并存的文旅地標。
老院子里生活美
從人頭攢動的大柵欄街區出發,走過煤市街,經由楊梅竹斜街向琉璃廠東街方向漫步,路旁一處一人多寬的石門并不起眼,由此進入卻會發現別有洞天——這里是姚江胡同,因浙江姚江會館曾設立在此而得名,已有百余年歷史。不同于大多數胡同的條形,姚江胡同呈口袋型,由中心向四周分布著設計師工作室、花店、咖啡店、人才公寓等多種業態空間。
據介紹,2020年11月,姚江胡同所在的大柵欄觀音寺片區啟動申請式退租簽約,但仍有居民留在原地生活。為了兼顧老城保護與民生改善,西城區政府及大柵欄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提出“共生街區”概念,將大柵欄觀音寺片區劃分為若干個街區單元,通過在傳統院落中植入現代生活方式,煥活北京老城的空間資源,實現新老居民、市民、游客的和諧共生。姚江胡同便是其中一個試點區域。
“過去這個胡同,是個一下雨就容易積水的大雜院。”聞婷是入駐姚江胡同的一位建筑設計師,也是目前綜合運營胡同內業態空間的主理人。她告訴記者,通過開展基礎市政設施提升、風貌提升、業態植入、街區管理等工作,姚江胡同內退租后的零散空間被重新劃分為公共服務區域、商業經營區域、辦公區域和新老住民共生區域。在聞婷看來,現在的姚江胡同,不僅是12戶老居民的家,也是入駐商家、公寓住戶等“新居民”共同的家園。
因毗鄰前門、大柵欄、琉璃廠等旅游目的地,一些熱愛城市漫步、文化探訪等活動的游客不時經過姚江胡同,也會被這處老院子里的“新風景”所吸引,走進來喝杯咖啡、曬曬太陽,享受胡同里的愜意時光。如今,胡同居民、周邊住戶和經常光顧咖啡店、花店的客人已經形成了新的社群,每逢節假日等時節,這里還會舉辦一些文化活動,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保護與產業發展所所長閻照認為,姚江胡同能夠從大雜院變成宜居宜游的城市新空間,得益于陪伴式、漸進式的城市更新方案。留居于此的老居民讓傳統文化向更深處扎根,新引進的文商旅業態讓當下時興的生活方式在老院子中落地,傳統與現代、古老與新潮的有機融合與交匯,能夠讓追求深度體驗的游客更好地感受北京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鐘鼓樓下主客歡
“我是個沉默不語的/靠著車窗想念你的乘客/當107路再次經過/時間是帶走青春的電車……”乘坐107路公交車,臨近鼓樓站時,隨著報站語音一同響起的,還有膾炙人口的歌曲《鼓樓》。地安門外大街上,前來鐘鼓樓片區拍照打卡的游客摩肩接踵。從鼓樓下面走過,灰墻青磚、綠意盎然的寬敞路面讓人一時很難分辨這究竟是“大街”還是“胡同”。
鐘樓灣胡同,因對鐘樓、鼓樓呈合抱之勢、形似港灣而得名?!斑^去,雖說我們緊挨著鼓樓住,但是什么也瞧不見?!辩姌菫澈用穹秮碛颜f,胡同里曾經地面坑洼、飛線密布,缺乏完善的無障礙設施,令周邊居民十分困擾,抬頭不見清亮的天空和美麗的鐘鼓樓。
從2018年起,在東城區政府的推動下,鐘樓灣胡同周邊經歷了“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申請式退租和保護性修繕、“第五立面”屋頂景觀整治等更新改善,胡同內各類箱體設備進行隱藏化處理,累計拆除雜亂的架空電線等4萬余米,擴增了近8個籃球場大小的綠化面積,讓胡同內的空間和景觀視廊變得通透開闊。
如今,范來友能在自家小院里養花種草,和朋友望著鐘鼓樓聚會聊天,“感覺生活幸福感滿滿”。據了解,在鐘樓灣胡同11號院,街道與企業合作建成養老照料中心,針對閑置空間,胡同里還建起微型消費站等設施,居民們收獲了一個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的嶄新街區。
作為北京歷史文化旅游熱門目的地,鐘鼓樓一帶的旅游熱度常年不減?,F在,經過修繕的鐘樓、鼓樓以歷史原貌之豐姿,聯動時尚的胡同街區,靜待更多游客前來參觀。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曾參與白塔寺宮門口東西岔胡同、大柵欄觀音寺片區及鐘鼓樓片區的保護與更新工作,見證北京老城街巷蝶變。該院風景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彬燦表示,中軸線是全國乃至全球游客體驗北京文化和中式生活的重要載體,通過城市更新,中軸線上的鼓樓等區域形成了主客共享的城市空間,既讓居住在此區域內的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也讓游客能夠置身于真實的目的地生活場景,體驗文化之美、國潮之美,增強整體文旅消費活力。(記者 朱金宜)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23日第12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