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還是大學新生的蘇珊·雅各比讀到歷史學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國的反智主義》(1963年)一書時,即被作者的優美文筆與智識洞見所吸引,更被書中對美國社會愈發強烈的反智氛圍描述所觸動。按霍夫施塔特的觀點,執拗于反智的美國正愈發變得不寬容,“一個非黑即白、頭腦簡單的人物或將主宰美國的未來,而這絕非妄言”。環顧今日美國,反智的歷史劇本正在重新上演,而且更為荒誕、更為分裂,充斥著新的更大的不確定性。
正是在霍夫施塔特著作的啟蒙與感召下,作為獨立作家與文化批評者的雅各比在新世紀初開啟對反智主義的深入研究,并在2008年推出著作《謊言文化中的美國非理性時代》(The Age of American Unreason in a Culture of Lies,中譯本名為《反智時代》),得到歐美知識與輿論界的廣泛關注與贊譽,被認為是繼霍夫施塔特以后圍繞該主題闡釋最為深刻、見解最為獨到的著作之一。伴隨著特朗普兩度入主白宮,反智浪潮席卷美國之時,作者對原著進行修訂增補,并以《美國的非理性時代》(The Age of American Unreason,中譯本名為《新反智時代》)為新著命名。隨著時間流逝,該書的獨到觀點正日益被現實所印證,成為我們剖析美國社會病癥、讀懂美式民粹主義極具借鑒價值的重要著作。
《新反智時代》通過歷史溯源,同樣指出美國的反智現象并非現代社會的產物,而是根植于美國奠基的歷史與創立時刻。與霍夫施塔特將美國民眾分成“對智力的崇拜”與“對智識的鄙夷”二元對立的敘事路徑相類似,雅各比亦指出從美國建國伊始,美國的智識精英就意識到美國人民存在著對實用信仰的推崇與效仿,對純粹的知識有著突出的反感與唾棄。美國人所喜歡的知識是能解決實際問題、能夠帶來收益和回報的;而對探討智識、談論思想則嗤之以鼻,認為這些都是歐陸貴族老爺與僧侶特權的偽善做派,在新大陸拓荒墾殖的移民不需要也不欣賞這些。對于這種認知謬誤,雅各比援引愛默生在其演講《美國學者》(1837年)中所指出的,新生的美國不能僅僅依靠“單純的思考者”,而是需要更多“思想著的人”。但遺憾的是,年輕的美國人經常在這兩者間左右徘徊,往往是對前者的推崇勝過對后者的培育。
雅各比由此指出,美國的反智與非理智風格主要源自三個文化特征與一個經濟社會背景。特征之一,美國早期的政教分離使得北美清教(及其福音派)擁有與生俱來的非理性特征,在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所謂的宗教覺醒運動,而理性缺位的社會運動正是滋生反智現象的最大溫床;特征之二,美國的區域差異與州權分離,始終無法建立圍繞聯邦的體系化教育,教育權威性的弱化使得智識傳統始終無法獲得持續而穩定的保障支撐;特征之三,美國人崇尚白手起家、實干奮斗,面對困苦與惡劣環境,美國民眾更需要的是情感慰藉而非喋喋不休的說教。以上三點構成了美國反智文化中的獨特彰顯:理性與非理性往往周期性地和諧共存,又會因為社會進步出現顯著分裂。雅各比極具洞察力地指出,在歷經鍍金時代與進步運動的美國,社會達爾文主義得以深度潛伏:其對科學理性與宗教激情之爭的含混區分,對于公平正義與資本效率的曖昧解讀,相較于同一時期孕育而生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反而更能在普通民眾心目中扎根。20世紀美國反智思想的最大源泉,即發端于此。
雅各比指出20世紀的美國反智與非理性狀況并非一直占據優勢,二戰后的20世紀50年代,和平與繁榮壯大了美國中產階級,并由此孕育了獨特的中流文化,一度讓人看到反智消亡的積極跡象。所謂的中流文化,是美國中產階級培育的對科學與理性、閱讀與審美、事實與秩序的推崇與追求,在經歷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中流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對和諧共識的高度渴求,以及對智識氛圍的由衷喜好。雅各比不無傷感地指出,彼時的美國家庭,無不以擁有一套昂貴的百科全書為榮,積極參加各類讀書俱樂部,熱衷體育運動,對各類高雅的教育文化活動趨之若鶩,這些都構成了20世紀美國文化的黃金時刻。雅各比反感部分知識分子對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的消極描述,認為那是一個在麥卡錫主義反共浪潮下存在的沉悶無趣時代,恰恰相反,中流文化的存在和繁榮證明美國人對于科學理性與世俗文化的熱愛。中流文化的最后消亡不僅有來自右派的鼓噪與非理性行動,來自左派的蔑視與疏離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是在這個觀點上,雅各比對霍夫施塔特固有的觀點進行了鮮明的揚棄,這也是兩代美國知識分子之間鮮明的思想分水嶺。
在雅各比看來,戰后中流文化的難以為繼,更大的弊病來自大眾傳播與新型媒介的興起。由廣播、電視、流行出版物、大眾電影、音樂娛樂掀起的流行浪潮,使中流文化被大眾文化所取代。象征著美國廣告業的麥迪遜大街取代讀書俱樂部與雜志副刊,成為青年人的精神指引和活力源泉,顛覆并重構了青年文化。20世紀60年代的青年文化本質上極大增強了美國的反智與反理性力量。在雅各比看來,這是今日美國思想文化整體智障下沉的根源,在流行文化充滿浮華與躁動的背后,是非理性悸動與反智周期的呈現。
這些現象在今天的美國堪稱沉疴遍地,但對于有識之士而言則無能為力,因為這恰恰是自由左翼與保守右翼斗爭博弈留下的歷史問題。顯而易見的是,雙方都在選擇無視與逃避。對此,雅各比盡管犀利地指出問題并予以批評,但對于解決問題本身則毫無裨益。這也使不少評論人認為作者空有憤世嫉俗之筆,實則缺乏躬身入局的智識勇氣。
對于中國讀者而言,閱讀《新反智時代》最大啟示在于:物質豐裕絕非全部,更非驕傲與蠻橫的資本。真正的優秀文化在于守正創新,在于對新舊事物的繼承與揚棄。一個充斥著自大與自戀、不愿自省與自審的文化,或許很難擺脫衰退的歷史宿命。(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新反智時代》
[美]蘇珊·雅各比 著
曹聿非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原標題:《第33期解放書單|任由反智發展,或許只會迎來精神荒原》
欄目主編:王一 文字編輯:王一
來源:作者:賈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