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爆料,中國試爆2公斤“非核氫彈”?美司令急了:中國速度是美軍3倍!
港媒《南華早報》的報道引發熱議,稱中國科研人員成功試爆了一種基于氫化鎂的新型爆炸裝置。
這里要注意一點,港媒這篇報道有"標題黨"的嫌疑,此次試爆的2公斤“非核氫彈”,并非核武器,它既不涉及核裂變鏈式反應,也不需要上億攝氏度的高溫環境,本質上就是個高能化學爆炸物。
不過可別小看這個"非核氫彈",2公斤的裝置就能產生15倍于TNT的爆炸當量,火球溫度超1000度還能懸停2秒,這性能指標已經讓傳統炸藥相形見絀。
這個"氫基爆炸物"的原理,其實是氫化鎂遇到高溫或催化劑,立刻釋放出大量氫氣,這些氫氣遇上空氣中的氧氣瞬間爆炸燃燒。
氫化鎂的制備成本僅相當于普通化工產品,2025年規模化生產線投產后,成本通過工藝優化降低至4000-5000美元/噸,卻蘊含著驚人的能量密度。
更關鍵的是,其持續燃燒特性產生的超壓作用時間比傳統炸藥延長40%,這對打擊地下工事和艦船內部結構具有毀滅性效果。
海軍裝備專家敏銳注意到這次試驗的深層價值。現代魚雷使用的奧托燃料Ⅱ能量密度約4.2兆焦/公斤,而氫化鎂復合燃料的理論值可達8兆焦/公斤。
在陸軍裝備領域,氫化鎂帶來的變革同樣驚人。
傳統155毫米榴彈裝藥約8-10公斤高爆炸藥(如B炸藥),其爆炸當量約20公斤TNT。若改用氫化鎂復合裝藥,在同等體積下爆炸當量可提升至38-48公斤TNT級別,這意味著一個炮兵連的火力密度將超越過去一個營。
俄羅斯軍事專家卡申的判斷相當精準:這本質上是一種微型化溫壓彈,其獨特之處在于將云爆彈的燃料空氣爆炸原理與固體儲氫技術結合,使得單兵火箭彈也能產生堪比203毫米重炮的殺傷效果。
這下美軍司令帕羅羅又有素材發表長篇闊論爭取預算了。
就在前幾日的2026財年國會聽證會上,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拿著中國當"申請預算的密碼",張口就是"中國戰機產量是美軍1.2倍",閉口就是"中國造艦速度是美軍3倍"。
說到激動處,他甚至承認中國在第一島鏈已經具備阻止美軍奪取空中優勢的能力,最后還不忘補刀"中國軍事規模20年漲了15倍"。
帕羅羅這套"中國威脅論"的招式雖爛,但勝在好用,特朗普嘴上喊著削減軍費,轉手就端出個1萬億美元的國防預算案。
不過咱們得掰扯清楚這里頭的邏輯陷阱。說中國戰機產量多1.2倍?可美軍現役戰機數量仍是全球第一。說造軍艦快3倍?美國11艘核動力航母擺在那兒,中國的航母還是個位數。
更滑稽的是帕帕羅自己打臉:剛說完中國導彈多厲害,轉頭又承認"真打起來雙方都拿不到制空權"。這套說辭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既要渲染威脅夠嚴重,又不能把中國夸得太強。
第一島鏈的空中優勢之爭更是個偽命題。現代戰爭早過了比拼戰機數量的時代,衛星網絡、電子對抗、導彈精度構成的體系對抗才是關鍵。
美軍在關島、夏威夷、澳大利亞的基地群,加上遍布西太平洋的宙斯盾艦,形成的偵察打擊網絡豈是單純戰機數量可以抵消?
帕帕羅刻意簡化戰爭要素,不過是想把復雜的安全問題包裝成"打錢就能解決"的簡單算術題。
此外,中國軍力增長是事實,但被美軍方刻意扭曲成了恐怖故事。
20年增長15倍聽著嚇人,可起點是90年代末那個軍費只有美國5%的中國。現在咱們軍費還不到美國三分之一,就被說成"威脅全球"。按這邏輯,美國在亞太部署60%海軍兵力,是不是該叫"武裝占領"?
回過頭來看,這場"非核氫彈"的烏龍報道,倒讓我們看清了幾個關鍵點。其一,中國在新型武器研發上確實在另辟蹊徑,當別人還在核武器圈子里打轉時,我們已經玩起了"化學能+"的跨界創新。
其二,軍事技術的突破往往來自基礎材料的突破,氫化鎂在農業領域可能只是普通肥料,到了軍工領域就變身"能量怪獸"。
其三,美軍炒作"中國威脅"的舊把戲已經形成路徑依賴,但瘋狂加碼軍費只會陷入死循環,美軍以為通過這種方式就能讓中國讓步?別做夢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