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城鎮化率達到67%的今天,城鄉關系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通過制度創新打破要素流動壁壘,以人文關懷重塑發展邏輯,探索出一條“非城非鄉、亦城亦鄉”的融合路徑。其價值不僅在于破解自身發展困局,更在于構建起可復制、可持續的城鄉關系新范式——城鄉融合不是簡單的資源輸送,而是通過系統性改革,讓城市與鄉村在差異中共生,在流動中共贏。
打破城鄉要素流動的制度性梗阻,需要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月湖區的突破始于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又不止步于簡單的政策松綁。通過將區塊鏈技術植入土地確權體系,用5G網絡貫通城鄉數字鴻溝,月湖構建起“制度創新+技術賦能”的雙輪驅動模式。“制度+技術”的雙重破壁,為要素流動提供雙重保障:既通過政策創新打開制度閘門,又借助技術手段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良性生態。
在采訪中,當地干部群眾屢屢提及的“城鄉協同發展”也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月湖區拒絕“虹吸式”發展的傳統路徑,轉而構建“城區研發+鄉鎮制造+鄉村文旅”的立體化產業網絡。童家鎮工業園里機器聲與蛙聲共鳴,信江兩岸生態廊道中都市霓虹與鄉野星空交相輝映,這些生動場景印證著差異化協同發展的強大生命力。更具啟示意義的是,通過土地入股、文旅開發等利益聯結機制和農民變股東、村落成IP的傳統關系改造,使得城鄉要素流動從單向汲取轉向價值共創。
城鄉融合發展不僅是空間形態的重組,更是文明形態的創新。重構發展邏輯的關鍵,在于建立互利共生的新型城鄉關系,這就需要我們在效率與公平、傳統與現代、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月湖實踐的另一個可貴之處,在于始終將“人的發展”作為改革坐標。當“雙師課堂”消弭城鄉教育鴻溝,當遠程醫療跨越地域阻隔,制度設計背后的人文考量清晰可見。值得關注的還有當地對“逆城鎮化”趨勢的包容姿態:年輕人在城鄉間自由切換生活場景,退休群體在田園中重構生命價值,這種流動性生存方式打破了“非城即鄉”的二元對立。城鄉融合不是要讓鄉村變成城市副本,而是創造多元價值共生的新可能,讓每個個體都能找到安放身心的理想坐標。
從要素流動到價值共創的關系重構,從制度破壁到數字賦能的手段升級,從經濟驅動到人文引領的理念升華,月湖城鄉融合發展實現了“三個維度”的躍遷,也勾勒出城鄉文明新形態的雛形。在這里,城市與鄉村不再是此消彼長的競爭對手,而是美美與共的發展伙伴;制度剛性與人文關懷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相得益彰的協奏曲。雖然這些變革還面臨市場化機制不完善、人力資源短缺等現實挑戰,但其展現的改革邏輯依然具有普遍意義——通過制度創新釋放要素活力,依托技術賦能提升改革效能,始終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依歸。這種融合發展的辯證法,或許正是破解城鄉二元難題的關鍵密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