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點—
手術中體溫降低增加感染、出血風險,延緩恢復。
頭部是主要散熱部位,簡單覆蓋即可有效保溫。
分級保溫策略能應對各類手術情況。
體溫管理兼顧醫療安全與人文關懷,日益受重視。
導 讀
想象一下,當你躺在18-24℃的手術室里,身體暴露,還被沖洗消毒液,體溫會發生什么變化?事實上,研究統計約40%的手術患者出現低體溫(核心體溫低于36°C)。這看似小事,卻可能帶來傷口感染、出血不止甚至增加死亡風險。我們團隊總結了一套簡單易行的"保暖錦囊",即使在資源有限的醫院也能輕松實施。
圖1. 手術中的"溫暖守護"方案展示
這張圖展示了我們的手術保暖策略:(A)全身視角:患者被溫暖覆蓋物包裹,暖風機從腳部輸送熱空氣。(B)側面視圖:氣管插管后患者全身受到保暖覆蓋。(C)腿部特寫:暖風被導入雙層覆蓋物之間,既保暖又防揚塵。(D)頭部特寫:頭部包裹減少熱量流失,如同戴了"保暖帽"。
這種方案使用醫用無紡布與現有暖風機即可實現,簡單經濟又有效,顯著提升患者安全與恢復質量。(圖為模型演示)
正 文
Main Text
體溫下降:手術室里的隱形殺手
"不過是體溫低了一點點,有什么大不了的?"——這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然而,科學告訴我們,即使是輕微的體溫下降也會帶來嚴重后果。
想象你的身體是一個精密運轉的工廠,溫度是保證其正常運行的關鍵條件。當體溫降至36°C以下時,血液凝固變得困難(就像冬天的蜂蜜變得粘稠一樣),免疫系統效率下降(如同寒冷天氣里懶得出門的我們),傷口愈合變慢。研究顯示,手術中體溫降低會讓死亡風險增加4倍,各種并發癥翻倍增長!
令人惋惜的是,這個簡單可預防的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資源有限地區,仍未得到足夠重視。
溫暖錦囊:從基礎到強化的體溫守護
我們的"溫暖錦囊"分為兩個層次:基礎保溫措施(適用于所有患者)和強化保溫措施(針對特殊情況)。
基礎保暖措施:人人可行的溫暖守護
1.頭部保暖——戴上"溫暖帽子":你知道嗎?頭部雖然只占身體表面積的9%,卻可能貢獻高達50%的熱量損失!這就像冬天不戴帽子出門,會感覺特別冷一樣。研究表明,簡單地給頭部"戴帽子"可以減少高達75%的熱量流失。我們的做法是:氣管插管后用一塊普通手術無紡布包裹患者頭部,簡單又高效。
2.全身保暖——創意"溫暖被窩":在消毒前,我們用手術無紡布罩住患者腹部和下肢,將暖風機的熱風引入覆蓋層內,創造一個"溫暖被窩"。針對特殊體位手術,我們會靈活調整覆蓋方式,確保保暖效果不打折扣。
3.實時監測——做好"溫度衛士":我們使用咽部探頭隨時監測患者的"核心溫度",就像家中的溫度計一樣,讓我們知道何時需要加強保暖措施。
強化保暖措施:特殊情況的額外關懷
1.液體加熱——輸液也要"暖起來":當患者需要大量輸液(超過2升)時,我們會預熱輸入的液體。想象一下,如果你喝下2升冰水,身體溫度肯定會迅速下降,輸液也是同樣的道理!
2.專業保暖毯——升級版"電熱毯":對于需要更強力保暖的患者,我們使用專業保暖毯,提供更持久均勻的熱量分布,就像家用電熱毯的醫療級升級版。
頭部保暖:被忽視的保溫關鍵
為什么頭部保暖如此重要?這與頭部的特殊結構有關:
1.頭部血流豐富,就像家中暖氣管道密集的區域,熱量交換特別活躍。
2.頭部沒有多少脂肪層和毛發(尤其對很多人而言),自然"保溫層"較薄。
3.大腦是個"發熱大戶",需要持續散熱,使頭部更容易流失熱量。
正如冬天我們會戴帽子一樣,手術中的簡單頭部覆蓋能顯著改善整體體溫狀況,這是一個投入小收益大的保暖方法。
暖風機的安全使用:既要溫暖又要安全
有人擔心:使用暖風機會不會增加手術感染風險?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只要正確使用和維護,暖風機是安全的。我們通過巧妙設計,將暖風引入覆蓋物內層,既保證溫暖又不影響手術區域的無菌環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采用的是醫用無紡布而非傳統棉質布單,這種材料不會產生纖維脫落和揚塵,即使在暖風吹送過程中也能保持環境潔凈。這就像廚房使用排氣扇但配備油煙過濾網一樣,我們找到了保暖和無菌環境之間的最佳平衡點,確保患者既溫暖又安全。
展 望
Outlook
溫暖守護,助力康復
我們期待這套簡單有效的保暖策略能在全球推廣,特別是在資源有限地區。"全程溫暖"從術前準備室的溫暖毯子,到術中科學保暖方案,再到術后"溫暖被窩"中蘇醒,不僅降低了并發癥風險,更提升了患者體驗。
"沒想到手術也能這么舒適溫暖,減輕了很多緊張感"——這樣的患者反饋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優化這些低成本高效益的保暖措施,推動體溫管理成為醫療標準流程。溫暖不僅是一種感受,更是康復的重要保障和人文關懷的生動體現。
掃碼查看全文
https://doi.org/10.1007/s44254-
025-00098-2
本文內容來自 Springer Nature 合作期刊 Anesthesiology and Perioperative Science 第三卷第二期以 Perspective 發表的文章 "Improving perioperative normothermia: insights from clinical practice" (投稿:2024-10-23;接收:2025-03-05;在線刊出: 2025-04-19)
引用格式:Chen JY, Zhan YQ, Zhao X, Huang WQ. Improving perioperative normothermia: insights from clinical practice. Anesthesiol. Perioper. Sci. 2025;3(2):20. https://doi.org/10.1007/s44254-025-00098-2
作者簡介
陳婧媛
醫學博士,麻醉科醫師。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醫師,曾赴美國麻省總醫院(MGH)從事博士后研究。臨床和研究并重,專注于圍術期體溫管理與患者安全研究。2022年榮獲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年會"住院醫師研究論文競賽"一等獎,是該領域優秀青年學者。熱衷于將復雜醫學問題簡化為實用臨床方案,特別關注資源有限環境下的創新解決方案。主張"溫暖醫療"理念,致力于通過簡單有效的措施提升患者圍術期體驗和安全性。
黃文起
二級教授,中山大學名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學科帶頭人,擁有近40年臨床經驗。專注于圍術期體溫管理、心血管疾病及老年患者手術麻醉研究。曾主持完成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復雜手術麻醉,獲評中國杰出麻醉醫師獎、廣東省醫師獎等多項榮譽。十至十三屆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常務委員、器官移植學組組長,主持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始終倡導"簡單實用的醫學理念"與"幸福麻醉",既注重技術創新,又強調人文關懷,致力于提高患者舒適度,讓每位患者在溫暖中安心接受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