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近日,美國、烏克蘭,以及法國、英國、德國的代表在巴黎就烏克蘭問題舉行會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后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會談“積極且有建設性”。法國外長巴羅表示,這是“美國、烏克蘭、歐洲首次坐在同一張桌子前”討論烏克蘭問題,后續會談將在英國倫敦舉行。
歐洲首次正式參與到烏克蘭危機的談判進程中來,似乎傳遞出了較為積極的信號。然而,從會談達成的實際效果,以及歐洲在參與解決烏克蘭危機中面臨的問題來看,歐洲通過“攢會”能夠發揮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首先,本次會談并未達成實質性的成果,其最大收獲恐怕僅僅是定下了在倫敦進行新一輪會談的安排,以及美法提出了“追求永久性停火協議”的立場。在如何促使俄方接過停火邀約、進一步強化西方國家對烏軍事援助等烏克蘭十分關心的問題上,各方仍未能形成共識。會談結束以后,美烏雙方立即簽署了礦產協議備忘錄,俄羅斯方面的行動也沒有受到影響。由此或許可以推測,在倫敦的會談也很難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其次,俄烏沖突的本質決定了歐洲在其中難以成為“主角”。冷戰后的歷史經緯清晰地表明,北約持續東擴對于俄羅斯戰略安全空間的擠壓,已然成為歐洲安全困境的根源。多方都曾警告過這一趨勢的危險性,然而掌握北約政策主導權的美國多年來一直與中東歐國家一道,將對俄戰略擠壓最大化作為爭取安全優勢的根本手段。在大部分歐洲國家將自身安全與北約綁定的情況下,其注定難以同美國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更難以憑借自身力量撬動“冷戰遺產”。
再次,歐洲在俄烏沖突上的目標和聲音仍有待厘清。歐洲不斷采取措施“爭取上桌”,實際上是對美俄“越頂外交”的沖擊和萬斯慕安會發言后的應激反應,其背后是看到俄烏和平進程愈發背離歐洲預期和控制而產生的安全焦慮。在這種狀態下,歐盟愈加迫切希望在俄烏問題的解決進程中發揮作用,一邊支持烏克蘭“接著打”顯示“歐洲力量”,一邊又希望“促和平”維護歐方利益,使得本就存在的歐洲內部分歧更加明顯。例如,歐盟希望組建對烏軍援的“志愿者聯盟”,法國支持,德國、波蘭、斯洛伐克等國表示反對。同時,意大利總理梅洛尼拋開歐盟單獨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更關心關稅問題而非俄烏沖突,也顯示出歐洲各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應對方式、溝通渠道等存在顯著差異。在歐洲各國就烏克蘭問題達成總體共識、出現代表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聲音之前,其很難在危機解決進程中發揮實質性的影響。
最后,美國推進談判進程的方式缺乏外交可行性,也是影響歐洲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美國政府推進俄烏和平進程的動力在于國內政治和競選承諾的驅動,以及在中美俄關系上爭取對華戰略競爭優勢的考量,而非在于推進以可持續和平為目標的長期歐洲安全架構。在上述目的驅動下,美國政府更看重給國內基本盤選民展示強硬和自信的姿態,以及能夠通過談判獲取多少實際利益。因此,美方高層在傾聽俄方意見的同時,也在不斷對俄烏雙方進行施壓,包括威脅切斷對烏軍援、威脅對俄實施進一步制裁等。這種急于求成的做法使各方對美國主導的和談進程產生擔憂和疑慮。在此背景下,歐洲在保持對俄強硬態度基礎上,只能通過爭取對話以及盡可能多地提供對烏援助來爭取更多有利條件。在既要支持烏克蘭、反對俄羅斯,又要處處提防美國、但又不得不與美國溝通的情況下,歐洲的資源和精力會消耗得更快,其能夠發揮的影響力也可能越來越有限。
長遠來看,歐洲爭取“戰略自主”、在俄烏沖突中尋求發揮自身作用,符合其維護戰略與安全利益的需要。然而,若歐洲難以理性看待俄羅斯并與其直接進行對話,尋找基于雙方共同利益的相處之道,其就難以擺脫 “政治正確”和“應激反應”雙重驅動下,在軍事和政治手段之間左右搖擺、無所適從的局面,更無法在破解西方與俄羅斯戰略對抗的“死循環”中發揮積極作用。(作者是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