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巴西《論壇》雜志網站4月21日文章,原題:實踐中了解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 本月17日,我和其他四位外國同事與居住地的北京市政府代表進行了會談。政府代表希望了解我們的體驗、觀察和建議,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本市外國人才的真實情況、發現問題,并據此優化相關政策。這樣的會談是在中國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部分:不同層級的政府官員經常與來自社會各個領域的代表會面,了解大家面臨的困難,收集改進建議。這也是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過程人民民主如何在實際中操作呢?在我來到中國的最初幾年里,我密切關注了中國的脫貧工作,并且有機會走訪了這個國家一些最后的貧困角落,近距離地觀察這項工作。
一位來自新疆某村莊的婦女,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通過開辦民宿擺脫貧困。她給我講了一個不尋常的故事:她只會說維吾爾語,而在她那兒留宿的游客幾乎都來自中國東部,說的是普通話。為了和這些游客交流,她向當地的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求助,基層組織為她安排了一位志愿者翻譯。
這些基層組織給國家治理帶來了巨大優勢,因為它們能夠根據當地的需求來制定政策,對當地的問題和發展前景有著詳盡的了解,并且與民眾保持著緊密且持續的溝通。在巴西,批準一所學校的改造項目或是一條街道鋪設工程的決策者,有時候無論在工程實施前還是實施后,都不會前往現場查看實際情況。
除此之外,中國民眾擁有向政府反映問題、提出批評以及發送建議的渠道。例如,12345熱線電話,在一些大城市還提供多種外語服務。除了基層委員會和溝通渠道之外,政府還會舉辦主題論壇,在這些論壇上,政府官員與社會不同領域的代表們就應對公共服務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展開討論。還有各類調研活動,其目的是收集數據,以便制定和完善特定的政策。
我再次強調,在與中國人交談時,很多人都特意指出,中國的治理模式是基于本國國情特點、最適合中國的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適用于其他國家。正是因為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現實,因此需要發展自己的模式。我同意這種觀點,但中國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經驗。尋找一個既能激勵又能保障民眾參與,且最重要的是引導公共政策產生實際成果的治理模式,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中國像一片“理性凈土”。中國民眾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擁有高效的渠道參與政府治理過程的各個階段,并感到自己的訴求得到了回應。
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了中國民眾的參與,推動了社會和諧,并產生了切實的成果。它為我們巴西指明了一條克服那種從國外引入并強行植入本國民主所面臨危機的道路。(作者拉斐爾·恩里克·澤貝托,肖攀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