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通報了京津冀構建跨區域信用監管“共同體”的進展情況。自2023年11月簽訂《共建信用京津冀合作框架協議》以來,三地市場監管部門統一數據標準、深化信息共享、開展協同監管。截至目前,已實現7.24億條信用數據全量共享,信用賦能區域發展的效能日益凸顯。
借助匯聚京津冀三地年度報告、信用風險分類結果等信用數據的地理信息系統平臺,通過空間信息技術與信用體系的深度融合,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正從“數據上網”邁向“數據驅動決策”的數智化新階段。
打造信用監管“共同體”,打破數據壁壘是第一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信用處副處長吳非燕告訴記者,為實現數據互通共享,三地聯合制定《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元交換規范》《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應用規范》兩項京津冀協同地方標準,建立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實現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共用,解決了三地信用數據標準不統一、共享不充分等問題。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實現近1700萬家企業、個體工商戶、社會團體等各類機構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
與此同時,三地聯合建立標準化數據共享機制,聯合組建京津冀數據實驗室,創新打造京津冀信用分析GIS平臺。已實現涵蓋登記注冊、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名單、信用風險分類、年度報告等信息的共享應用,有效提升三地市場監管部門對區域企業運行情況的綜合分析預警能力,形成三地共同治理“一張圖”。
跨區域信用監管,離不開統一的標準。依托大數據技術,三地全面歸集涉企信用信息,形成企業風險分類管理的數據基礎,合成能夠精準反映企業信用風險狀況的多維度全景式“信用畫像”。按照信用風險由低到高,采用差異化監管方式,實現市場經營主體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在“雙隨機、一公開”等監管中常態化運用,使監管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
針對風險較高的“一人三地多投”企業,三地市場監管部門創新區域協同抽查機制,對重點檢查信息存在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情形的,存在涉嫌冒名登記等違法行為的依法查處。對于相同情形的經營行為建立相對統一的抽查檢查標準和規則,對企業公示的一般檢查信息問題的處置,按照包容審慎原則,允許企業自行修改。
“2025年,三地將構建區域協同信用修復機制,推動三地信用修復同標辦理,強化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共享互認,在區域‘雙隨機、一公開’聯合監管中深化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應用,對信用風險較低的經營主體優先采取非現場檢查、觸發式監管等模式,秉持‘無事不擾’原則,規范涉企行政檢查,提升企業獲得感。”吳非燕說。
據介紹,今年,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已聯合印發《京津冀市場監管部門關于實施深化信用提升助力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意見》,將在推動區域協同“信用+”服務、提升經營主體信用合規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構建京津冀信用監管一體化機制等方向持續發力,“服務升級、主體提質、區域聯動”將成為年度關鍵詞。(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