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出版徐海總編輯與《文藝報》劉颋副總編輯共同主持的這部工匠實操之作《做書:編輯那些事》,由鳳凰文藝社結集面世。幾十篇真切說道文章來自賢長良友,協力同心,言各有當,堪稱胡愈之先生近40年前倡言創立的“群言堂產銷合作社”,“廣開言路,廣開才路,廣開財路”,是兩個文明建設的結合。
我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郵購《文藝報》合訂本,開始采買江蘇版書刊,到現在仰望洋洋百萬言《江蘇出版史》,翻閱眾人攢聚的這本《做書》文集,自己嘗試了幾種讀法,由古籍類到“人民”系,或者立足約稿環節再跳讀其中的設計裝幀段落等,叨教滋養既有針對性,也對過往關鍵節點產生了新理解。
《做書:編輯那些事》,徐 海 劉 颋 主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5年出版
憶想曾經瀏覽的鳳凰產品,致敬年長于自己的鳳凰編輯領軍,我依次重點選擇汪修榮、張昌華、唐愛萍、姜小青、府建明五位的文章,串聯起個人一段閱讀經歷。余光中《左手的掌紋》、陳之藩《人生的盛宴》分列《大家散文文存》第一輯和第六輯,案頭常讀,其人其文幾乎就是名士風度、詩人學者的同義語代名詞。昌華老師策劃的“雙葉”叢書,我當年購得郁風、苗子和黃宗英、馮亦代幾冊,感慨于內容與書裝的互為表里互相映襯,后來常以此與年輕同行交流:小開本、雙封面、低價位、現代“蝴蝶裝”,行文簡,意味深。為尋找陸小曼照片資料,編者兩次赴滬訪問文史館、畫院,又致函范用借閱小曼著作;七八月里赴印刷廠督印,冒著37℃高溫;善本新品背后,凝結著多少智慧和汗水。張昌華記錄勇于擔當的蔡玉洗總編輯,第十一屆全國書市期間我們與作者周秉德、鐵竹偉一行慕名拜訪,蔡總導引介紹書香四溢的鳳凰臺賓館,還贈送了其主編的《南京情調》一書,其身份是博士頭銜的總經理。好書相伴,開卷是福,鳳凰臺確實不愧為絕佳下榻處。
唐愛萍、王小文分任主編、副主編的《暢銷書摘》,如同上海人民社《中外書摘》那般,關注了多少人民社體系內外的主流經典。惜之與《書與人》《書林》等刊物一樣,漸次從長三角文化圈中退隱消失。返古探舊,溯源出新,姜小青社長作為全國古工委副主任兼秘書長,2020年10月與宮曉衛、高克勤兩位先生北上大連調研指導十年規劃的情景歷歷在目。古籍出版社更名的得失之間,“定位、選題、人員三大問題”,長宜放眼量,鳳凰終涅槃。府建明總編擺布“雜家”的貶義褒稱,雜中求專,編研相長,投身學術出版歷練中“與作者共成長”,退休在即,實現了由出版人到學者的角色轉化。遙想因文結緣、問學求知路上拜識的詩人馬鈴薯兄弟、翻譯家顧愛彬、編輯學研究者蔡克難,還有群星閃耀的鳳凰出版前輩中堅及其代表作,像李景端先生與譯林版卡爾維諾系列等等,編輯與創作的故事流傳有序,還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元、更奮進的解讀與裨益。
李叔同編訂校閱《一夢漫言》并為之作跋,言雖短,情義長。他說了披文析義、披卷尋誦、反復環讀、悲欣交集,隨處四字箴言。而“反復環讀”正適宜《做書:編輯那些事》,連環地讀,跳躍著讀,點對點聚焦、面對面相對而讀。編有規矩,讀無定法,無可無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