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沈陽晚報
連日來,沈城氣溫忽高忽低,許多人的關節開始“預報天氣”,酸痛不適成為常態。中醫認為,清明過后,陽氣初升但尚不穩固,寒濕邪氣容易乘虛而入,滯留于關節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沈陽市中醫院推拿科主任于博洋介紹,中醫在應對關節疼痛方面有著獨特且行之有效的辦法,其中,自我按摩穴位就是一種簡單易行、方便又實用的預防方式。
于博洋介紹,從中醫理論上來講,關節疼痛多與“痹證”相關。初春時節,氣候多變,風邪、寒邪、濕邪趁機侵襲人體關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不通則痛。穴位作為人體經絡氣血匯聚之處,通過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散寒除濕的作用,從而有效預防和緩解關節疼痛。
肩井穴 肩部關節疼痛“大救星”
肩井穴在肩胛區,第7頸椎棘突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它處于肩部的關鍵位置,是膽經上的重要穴位,按摩此穴能通調肩部氣血,讓肩部的經絡得以通暢。按摩肩井穴時,可將雙手搭在對側肩上,用中指指腹按壓肩井穴,力度適中,有酸脹感即可,每次按摩3分鐘左右,每天可多次進行。
曲池穴 肘關節疼痛可按摩
曲池穴在肘區,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大腸經氣血在此匯聚。刺激曲池穴能夠調節大腸經氣血,驅散肘部的風邪、寒邪和濕邪,改善肘部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按摩時,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按揉曲池穴,可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每次2-3分鐘,感覺局部微微發熱即可。
足三里 膝關節疼痛預防必按穴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被稱為人體的“長壽穴”。胃經多氣多血,按摩足三里能激發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強健了,就能為關節提供充足的氣血滋養,增強關節抵御外邪的能力。按摩時,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足三里,力度以產生酸麻脹感為宜,每次按摩3-5分鐘,每天早晚各一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