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加速變革。中國周邊地區作為全球最具發展活力的區域,既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首要屏障,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試驗田。
2025年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大家園"建設方案,標志著中國周邊外交進入理念創新與實踐突破并重的新階段。這一戰略構想不僅繼承發展了"親誠惠容"的傳統外交理念,更在百年變局下為區域治理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本文擬從地緣經濟、安全治理、發展范式、歷史方位和理論創新五個維度,系統闡釋中國周邊外交的深層邏輯與實踐路徑。
一、地緣經濟重構:區域價值鏈的深度整合
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十二周年之際,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已突破傳統貿易互補模式,向產業鏈深度整合轉型。根據亞洲開發銀行2024年度報告,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中間產品貿易占比從2013年的45%提升至68%,區域價值鏈參與度指數達到0.73,顯著高于全球0.52的平均水平。這種結構性轉變在中老鐵路經濟走廊建設中尤為顯著:通過"通道+樞紐+網絡"的立體化布局,老撾從陸鎖國轉變為陸聯國,其農副產品運輸成本降低40%,跨境物流時效提升60%,直接帶動GDP年均增長2.3個百分點。
“數字絲綢之路”的推進更催生新型合作范式。中越"數字邊貿"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跨境結算實時化,將邊民互市通關時間從48小時壓縮至2小時,2024年交易額突破300億元人民幣。這種創新實踐打破了傳統邊境貿易的時空限制,構建起"數字口岸+智慧物流+跨境電商"的立體化貿易網絡。值得關注的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深化實施,使成員國間90%以上商品實現零關稅,推動區域內技術標準互認覆蓋率從58%提升至82%,形成了規則統一的"區域大市場"。
二、安全治理創新:復合型安全共同體的構建
新時代區域安全治理呈現出"非傳統安全威脅泛化"與"安全需求多元化"并存的復雜態勢。中國提出的"合作安全、共同安全、可持續安全"理念,在實踐中發展出具有亞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在南海方向,通過"準則"磋商與務實合作雙軌推進,已形成涵蓋海洋科研、環保、搜救等領域的20余項合作機制。2024年南海行為準則框架下建立的漁業資源聯合養護區,使區域內漁業糾紛同比下降65%,生物資源保有量恢復至1980年代水平。
上海合作組織的功能拓展更具示范意義。2025年啟動的"數字絲路安全走廊"項目,整合網絡安全、數據治理、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等新型安全領域,構建起覆蓋15國的網絡威脅情報共享平臺。在反恐合作方面,成員國聯合研發的"天山-2024"反恐指揮系統,實現情報研判響應時間縮短70%,成功預防重大恐襲事件12起。這種多層級、多維度的安全合作模式,有效應對了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的挑戰。
三、發展范式轉型:自主性發展能力的培育
中國周邊外交的創新發展,根本在于突破"中心-外圍"的傳統依附關系,構建平等互利的共生型發展體系。中巴經濟走廊第二階段建設充分體現這一轉型特征:通過本土化采購比例從初期30%提升至65%、技術轉移協議覆蓋87個重點項目,巴基斯坦制造業增加值率提高4.2個百分點。印尼雅萬高鐵項目創造的"技術換市場"模式,使當地工程師占比達42%,培養高鐵專業技術人才1800余名,形成自主運維能力。
在綠色發展領域,中國-東盟清潔能源伙伴關系框架已落地47個示范項目。老撾南歐江流域梯級水電站的"一庫七級"開發模式,兼顧發電效益與生態保護,使流域森林覆蓋率提高8%,帶動沿岸6萬居民脫貧。這種發展范式的革新,使區域合作從"項目導向"轉向"能力建設",培育出具有內生增長動力的發展共同體。
四、文明互鑒深化:亞洲價值體系的重塑
中國周邊外交的深層突破,體現在文明對話范式的創新。通過構建"美美與共"的文明交流機制,形成具有亞洲特色的價值認同體系。中柬文化遺產保護合作開創的"聯合考古+數字復原+文旅融合"模式,使吳哥古跡保護成為跨文明對話的典范。2024年啟動的"亞洲文明基因庫"工程,整合17國3800件文物數字資源,構建起跨文明的數字對話平臺。
儒學文明圈的現代轉化更具啟示意義。通過創辦"東亞書院聯盟",中韓日越四國聯合開發傳統文化現代課程體系,年培訓學員超10萬人次。這種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價值重塑,為區域治理提供了深厚的精神紐帶,使"和合共生"的東方智慧成為破解現代性困境的文化方案。
五、理論體系建構:區域治理的知識貢獻
中央周邊工作會議系統提出“以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為共同愿景”的周邊工作合作目標,這是對習近平外交思想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象化實踐,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治理方案。
中國周邊外交實踐催生的理論創新,正在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區域治理知識體系。從方法論層面看,"系統治理觀"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分析框架,強調地緣政治、經濟發展、文明傳統等多重要素的協同演進。在瀾湄合作機制中,這種系統思維體現為"水資源管理+減貧合作+跨境疫病防控"的立體化治理方案,使流域國家發展差距系數縮小0.15。
"共生型國際關系理論"的提出更具理論突破性。該理論以"共同安全、共同發展、共同價值"為核心要素,在實踐層面發展出"發展優先的安全觀""開放包容的合作觀""義利統一的價值觀"。中哈邊境合作區實施的"聯合規劃、共建共享"模式,使區域犯罪率下降40%的同時,跨境旅游收入增長3倍,驗證了安全與發展正向互促的理論假設。
結論: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周邊外交的創新實踐正在書寫國際關系史的新章。"五大家園"建設既是對西方地緣政治理論的超越,也是對全球治理困境的東方解答。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合作模式的突破,更深層次的是文明范式的革新——用共生邏輯替代零和博弈,以系統思維破解發展悖論,通過價值重塑凝聚亞洲共識。當中國智慧與亞洲經驗深度融合,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創造性的區域治理體系正在形成,這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區域實踐,也是為動蕩變革的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未來,隨著數字文明與生態文明的深度演進,中國周邊外交必將開創更具前瞻性的治理范式,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新的智慧方案。
(作者金思宇系中國智庫高級研究員、秦安戰略智庫核心成員、國盛戰略智庫成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