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私信,說他祖上曾出過一位舉人,但是自始至終都沒有當過官,可是族譜和墓碑上卻寫著“恩賞翰林院檢討銜”,對此他很不解,既然都沒有當過官,朝廷怎么會有恩賞呢,希望御史能就有關方面的內容予以發文解答。
正常情況下,舉人如果沒有通過會試成為進士,而且又沒有入仕為官,那么這種情況下,朝廷是不會恩賞舉人官銜的,即便有極個別的案例,也不會賞賜翰林院檢討銜。
但是有一種情況較為特殊,自乾隆元年開始,出現了恩賞會試落第舉人的措施,如果不出意外,該讀者的祖上就屬此類。
恩賞落第舉人的門檻很高
乾隆以前,舉人考得上就能當官,考不上朝廷也不會有其他的賞賜。這種局面到了乾隆繼位后得以改觀。
乾隆元年丙辰科會試結束之后,禮部奏報,說本次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中,七十歲以上的多達40多人。請求皇帝格外開恩,在這些落第年老舉人中酌情錄取幾個。
乾隆采納了這一建議,在名額之外多取了五人。因為正值乾隆改元之年,乾隆又下旨禮部,賞賜年老舉人職銜。故而,恩賞年老舉人的先河,始于乾隆元年。
乾隆十七年皇太后六旬萬壽,朝廷開恩科會試,乾隆在上諭中明確說道:“其中有年老耄耋,尚與觀光者,雖未經入彀,而龐眉鶴發,偕試禮闈,亦場屋中人瑞也”。
這一科就出臺了新的制度,八十歲以上舉人賞翰林院檢討銜,七十歲以上舉人賞國子監學正銜。到了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八旬萬壽時,又開恩科會試,這一科有一位百歲的舉人李煒,被欽賜國子監司業銜,其余七十、八十的老舉人,也都按舊例賞銜。至此,恩賞年老會試落第舉人職銜成為定制。
可以看出,恩賞年老舉人的標準定得很高,起步就得是七十歲。清代人均年齡也就是50歲左右,能活到70歲已經不容易了,而且還得連續參加會試,對科舉考試有如此信念的舉人,數量肯定不會太多。
恩賞的職銜主要就是國子監學正(正八品)、翰林院檢討(從七品)、國子監司業(正六品),具體是何品級,取決于舉人的年齡。
乾隆晚年和嘉慶時期恩賞制度的變化
朝廷出臺了恩賞會試落第年老舉人的制度后,激起了年老舉人應會試的興趣,同時也是朝廷籠絡士子的有效措施。乾隆五十四年,又出臺新規,除了恩賞職銜外,又加物質性的獎勵,即賞賜緞匹。其中九十歲以上的賞緞三匹,八十以上的賞緞二匹,七十以上的賞緞一匹。
乾隆五十五年,是乾隆皇帝八十萬壽,這一年特開萬壽恩科。各省舉子也是踴躍應試,根據禮部的統計,該年超過七十歲以上的舉人竟然多達94人。
奇怪的是94個年老舉人中,沒有一個通過會試,但是乾隆認為自己的八十大壽,來了這么多年老舉人應試,無疑是一種盛世的祥瑞。94個舉人一個沒落下,全部被賞以職銜和緞匹,而且職銜中,又多出了都察院都事、國子監典簿兩席。
嘉慶繼位后,繼續推行恩賞制度,并加以改善。嘉慶十三年戊辰科會試,依次賞年老落第舉人國子監司業,翰林院編修、檢討,國子監助教、學正等職,在乾隆的基礎上職銜又發生了變化。
嘉慶十四年萬壽恩科,各省年老舉子居然多達372名,會試完畢之后,嘉慶帝也都分別賞賜加銜,不過嘉慶帝明確指出,凡是被賞賜職銜的年老舉人,以后不得參加會試,這一制度一直被沿襲到清末。
不過嘉慶帝也認識到了恩賞制度的弊端,因為從以往的各科情況來看,很多年老舉人存在虛報年齡的情況,有的只有60歲,卻謊報70歲。為了杜絕這一現象,嘉慶帝提高了恩賞年老舉人的門檻,規定年80歲以上的賞國子監學正銜,90歲以上的賞翰林院檢討銜,95歲以上的賞翰林院編修銜,100歲以上的賞國子監司業銜。
和乾隆朝相比,嘉慶中期以后70歲以上的年老舉人已經失去了恩賞的資格,盡管此后也有虛報年齡的情況發生,但門檻提高了,從制度上多少堵住了一些漏洞。
會試階段有恩賞制度,那么鄉試階段自然也有。鄉試恩賞年老生員的制度始于乾隆三十五年,完善于嘉慶朝,道咸同光各朝沿襲,至光緒二十四年結束。
鄉試比會試級別低,七十歲以上賞副榜,八十以上賞舉人,而且規定,獲得賞賜舉人頭銜的年老考生,被允許參加會試。
說到這里基本就搞清楚了開篇讀者提到的問題,他的祖上既然被恩賞翰林院檢討,說明參加會試的時候至少是80歲以上了,如果是嘉慶朝以后的話,就是90歲以上了。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賞賜年老舉人的各種職銜屬于榮譽性質,不就職、無俸祿,只頒給相應的頂戴補服。不過就算不是實職,能混個虛銜也是光宗耀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