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朝末年那段歷史,很多人都會想到太平天國起義那場大亂子。1850年代,洪秀全帶著一幫人揭竿而起,差點把清朝給掀翻了。而在這場亂戰里,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可是出了大名。不過,今天咱們不聊他怎么打仗有多厲害,而是要說說1861年湘軍攻陷安慶之后,那些讓人瞠目結舌的暴行。這事兒,真是把安慶變成了人間地獄。接下來,咱們就一層層扒開這段歷史,看看究竟發生了啥。
曾國藩和湘軍是啥來頭?
要講安慶的事兒,先得搞清楚曾國藩和湘軍是啥背景。曾國藩,1811年出生在湖南一個普通地主家庭,靠著科舉一步步爬上來,做到翰林院的高官。可到了1850年代,太平天國起義鬧得全國雞犬不寧,清廷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早就爛得不成樣子,根本打不過太平軍。曾國藩一看這情況,覺得自己得干點啥,于是回家鄉湖南拉起了一支地方武裝——湘軍。
湘軍這支隊伍跟清廷的正規軍不一樣,完全是曾國藩自己招募、訓練出來的,兵大多是湖南的鄉下漢子,軍官也多是他信得過的親戚朋友。這幫人紀律嚴,打仗不要命,靠著曾國藩的指揮,硬是成了清廷對抗太平天國的主力軍。不過,這支軍隊也有個毛病,軍餉主要靠地方籌集,打仗時間一長,士兵們就得靠搶掠過日子。這點,咱們后面再說。
安慶呢,是安徽的一個重鎮,當時是太平天國的一個重要據點,地理位置卡在長江邊上,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湘軍要是拿下安慶,就能掐住太平天國的咽喉,為后來攻打南京鋪路。所以,從1860年開始,曾國藩帶著弟弟曾國荃,還有手下大將李續宜、鮑超這些人,圍著安慶死磕了一年多,終于在1861年9月5日把城給攻下來了。可攻下來之后,事情就變得沒法看了。
湘軍入城后的大屠殺
湘軍攻破安慶城那天,城里頭的景象只能用“血流成河”來形容。曾國藩在日記和書信里沒明說要屠城,但他手下的將領和士兵可沒那么講究。湘軍憋了一年后,終于破城,憋著的火氣全撒出來了。據史料記載,當時城里有17000多太平軍守軍,加上不少平民,結果基本沒剩幾個活口。
為啥殺得這么狠?一方面,曾國藩給的命令是“多殺為妥”,意思是別留活口,免得后患。他覺得太平軍這些人都是“叛賊”,留著遲早是個禍害。另一方面,湘軍圍城一年多,死了不少兄弟,士兵們早就恨得牙癢癢,進城后完全是報復性的大開殺戒。男人幾乎被殺光了,不管是太平軍的士兵還是普通老百姓,只要是男的,基本沒跑掉。有的史書上說,城里尸橫遍野,血水都流到街面上去了。
殺人的方式也很殘忍。湘軍用的多是大刀長矛,砍頭、刺殺是家常便飯。有些地方記載,士兵們為了省事,直接把人趕到一起,用火燒或者亂刀砍死。整個安慶城,幾天之內就變成了死城,連個喘氣的聲音都聽不見。
搶掠財物,洗劫一空
殺完人,湘軍還不滿足,接下來就是搶東西。安慶作為太平天國的一個大據點,城里多少有點積蓄,比如糧食、銀子、布匹這些。可湘軍進城后,根本不管這些東西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見啥搶啥。老百姓的家被翻得底朝天,值錢的東西一件不留,連鍋碗瓢盆都沒放過。
湘軍這幫人搶得有多狠呢?有資料說,他們把搶來的東西裝滿了幾十條船,順著長江運回湖南老家。士兵們搶到錢財后,有的直接拿去喝酒賭錢,有的寄回家給自己家人蓋房子。曾國藩雖然嘴上說要約束部隊,可實際上根本管不住。湘軍打仗靠的是地方籌餉,軍餉不穩定,搶掠就成了士兵們“自給自足”的辦法。這種事,在安慶之后還成了常態。
更別提那些大戶人家的金銀珠寶了。太平天國在安慶經營了好幾年,城里有些富戶和官員留下的財產,全被湘軍搜刮干凈。老百姓本來就因為戰爭過得苦不堪言,這下更是連活下去的最后一口糧都被搶走了。
對婦女的暴行
再說說更讓人寒心的事——湘軍對婦女的侵害。城破之后,男人被殺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婦女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湘軍士兵進城后,把不少年輕女子擄走,有的當場就遭到侵犯,有的被帶走做了奴婢。史料里雖然沒具體數字,但提到“婦女多被擄掠”,這種事在當時根本沒人管。
這種暴行不光是士兵個人的行為,跟湘軍的整體風氣也有關系。湘軍圍城一年多,士兵們長期遠離家鄉,軍紀再嚴也壓不住人性里的惡。曾國藩自己是信奉儒家的人,講究禮義廉恥,可他管不了手下這幫粗人。破城之后,士兵們把安慶的婦女當作“戰利品”,完全不把她們當人看。
這些被擄走的女子,下場一個比一個慘。有的被賣到外地,有的被迫跟著湘軍走,最后死在半路上。安慶的這場浩劫,不光毀了城,也毀了無數家庭。
安慶被湘軍禍害成這樣,對當地的影響可想而知。首先是人口銳減。城里原來有幾萬人,屠城之后,活下來的人寥寥無幾。整個安徽地區因為這場仗,人口損失了好幾十萬,經濟也一蹶不振。安慶本來是個商業發達的地方,碼頭貿易很熱鬧,可這場屠殺之后,城市基本廢了,多年都沒緩過來。
再說社會秩序。湘軍的暴行讓老百姓對清廷徹底失望。太平天國雖然是“叛軍”,但至少在安慶的時候還維持了點基本生活。可湘軍一來,比太平天國還狠,老百姓心里的怨氣更大了。后來清廷雖然靠著湘軍打贏了太平天國,可地方上的民心早就散了,這也是清朝后來垮得那么快的一個原因。
另外,這場屠城還讓曾國藩背上了“曾剃頭”的罵名。“剃頭”不是說他給人理發,而是說他殺人太多,把人都“剃”光了。老百姓一提他,不是夸他救國,而是罵他心狠手辣。這名聲,跟他自己標榜的儒家道德完全不搭邊。
安慶的事兒過去一百多年了,歷史學家對曾國藩和湘軍的評價一直沒停過爭論。有人說他是清朝的救星,沒他帶著湘軍打太平天國,清廷早完了。可也有人說,他手段太狠,安慶的暴行就是個血淋淋的證據。站在今天看,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從軍事上看,拿下安慶確實是湘軍的一大勝利。太平天國丟了這個據點,實力大損,后來1864年南京被攻破跟這事兒脫不了干系。可從人道上看,這場勝利的代價太大了。殺俘虜、搶東西、害婦女,這些事沒法洗白。曾國藩自己可能覺得自己是為了大局,可老百姓可不管你大局不大局,他們只知道家沒了,人沒了。
再說曾國藩本人,他晚年也知道自己名聲不好,寫日記的時候老提“修身齊家”,好像想給自己找點安慰。可事實擺在那兒,安慶的血債是他甩不掉的。歷史這東西,就是這樣,既不會全夸你,也不會全罵你,得看你站在哪個角度去看。
說到這兒,安慶的慘狀大伙兒應該心里有數了。湘軍攻陷安慶后,屠殺、搶掠、對婦女的暴行,把這座城變成了人間地獄。曾國藩靠著這些手段保住了清朝,可也留下了讓人唏噓的歷史教訓。戰爭這玩意兒,贏了不代表就光榮,背后藏著多少血淚,只有活下來的人才知道。
這段歷史告訴咱們,權力和勝利有時候是踩著人命換來的。曾國藩可能是真心想救國,可他用的方法,太過血腥。安慶的悲劇,不光是那17000多條人命的事兒,也是人性在戰爭里扭曲的一個縮影。咱們今天回頭看,既得記住這些事,也得想想,未來還能不能少點這樣的地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