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NASA“毅力號”在杰澤羅隕石坑邊緣發現一塊深色棱角巖石,其表面布滿微小坑洞,與周圍淺色巖層形成鮮明對比。科學家推測其可能源于火成巖侵蝕或撞擊拋射物,但具體來源仍待驗證。巖石顏色與“好奇號”在蓋爾隕石坑發現的隕石相似,研究團隊正試圖追溯其形成路徑。
“好奇號”拍攝到火星表面30多億年前的巖石結構,形似眼鏡蛇頭部。分析表明,該形態由長期風力侵蝕形成,并非生物痕跡。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曾拍攝到酷似熊臉的圖案,實為撞擊坑組合:圓形頭部由古老隕石坑構成,“眼睛”為小型撞擊坑,“鼻子”是塌陷的山丘。
1976年“維京計劃”的標記釋放實驗檢測到疑似微生物代謝的放射性氣體,但NASA以“化學反應”為由否定生命存在。2020年“好奇號”檢測到大氣甲烷波動,該氣體常與地球生命活動相關,使爭議再起。近年有假說認為實驗注水可能淹死適應干旱的火星微生物。
NASA在未探測區域發現蛛網狀巖石,推測可能由地質活動或未知生物作用形成,已派遣探測器深入調查。2022年“毅力號”拍攝到地平線黑點,科學家解釋為相機壞像素導致的偽影。1989年蘇聯“福波斯2號”失聯前傳回雪茄狀物體影像(長約25公里),其成因仍存疑。
火星夜空曾出現由二氧化碳冰晶構成的夜光云,以及夕陽散射形成的彩虹色云層,展現獨特自然奇觀。火星南半球遍布隕石坑,北半球則地表光滑,這種“雙重性格”的地質成因尚無定論。最新研究顯示,火星磁場可能持續至39億年前,延長了潛在宜居期,為生命演化提供新線索。
以上事件揭示了火星在科學探索中的復雜性,從地質異象到生命可能性的爭議,均需進一步探測驗證。我覺得這些大多都是國外媒體過于渲染,如果真的想知道火星是否真的存在生命,那還要等我們的問天號再次進入火星地界,中國航天人是不會忽悠大家的,會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去探索深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