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錦
“涼”字,第一次出現于秦朝,原意為淡薄,后來意思引申為寒冷等,同時也可以用于姓氏。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歷史上以“涼”字為國號的都有哪些封建政權。
一、前涼
前涼的奠基者是張軌,盡管這個“政權”被稱為前涼,但是前涼在西晉滅亡后,始終向偏安于江南的東晉的政權稱臣,始終沒有自立為皇帝。
前涼的實際建立者是張寔(筆者按:讀音通“使”),西晉滅亡后,張寔自稱為涼王,前涼正式建立。前涼首都在今天的甘肅省武威市,在當時被稱作姑臧城。
前涼政權是十六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政權,自公元301年起至公元376年止,前后共經歷76年。同時前涼也是諸多以“涼”為國號的政權中,唯二的漢族政權。
張氏家族在統治前涼時,始終以漢文化為政權的主體文化,大力推廣儒家學說,積極接納逃避戰亂而前往前涼的難民,不斷發展地域經濟文化。前涼鼎盛時期的疆域東起甘肅、寧夏,西至新疆,南達青海,北抵草原一帶。
公元376年,前秦君主苻堅派大將茍萇攻破姑臧,前涼末代君主張天錫投降,前涼正式滅亡。
二、后涼
后涼的建立者是前秦將領呂光,他和前秦的君主們一樣,都是氐族人。呂光曾經跟隨前秦一代雄主苻堅南征北戰多年。公元385年,呂光趁前秦政權崩潰之際占據涼州之地。次年苻堅去世后,呂光正式自稱涼州牧、酒泉公,逐步開始脫離前秦政權的控制。
后涼的首都也在姑臧城,其疆域基本繼承了前涼的疆域。但是呂光統治下的黎民百姓苦不堪言,他統治殘暴,在位期間民變頻頻發生,統治岌岌可危,后涼政權難以維持,內亂不斷,最終向后秦政權投降。
后涼曾短暫統治過西域諸國。后涼自公元386年建立,自公元403年滅亡,共歷17年。
三、南涼
南涼的建立者是鮮卑族的禿發烏孤,南涼的首都在樂都,也就是今天的青海省樂都。南涼的主體民族以河西地區的鮮卑族為主,同時非常注重漢族文化和農耕文化的推廣發展。
南涼曾經一度遷都到姑臧,但是并未能建立起穩固的統治。其疆域以河西走廊為主,最鼎盛時包括甘肅省的西部,青海省的東北部,以及寧夏的部分地區。公元414年,南涼最終被西秦所滅。
南涼自公元397年起至公元414年止,共歷17年。
四、西涼
西涼的建立者是漢族人李暠(筆者按:讀音通“薅”),他自稱是李廣的后裔,后世唐朝的建立者李淵也自稱是李暠的后裔,至于其中的真假,也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了。
西涼最初的首都在敦煌,后來遷到了酒泉。西涼政權一直尊崇東晉政權為正朔,大力興辦儒學,修建水利,但是西涼的軍事實力較為薄弱,最后被北涼沮渠蒙遜所滅。
西涼自公元400年起至公元421年止,共歷21年。
五、北涼
北涼的建立者是匈奴族的沮渠蒙遜,他原先是段業的部將。北涼的首都原先在張掖,后來遷到姑臧。盡管沮渠蒙遜是匈奴人,但是在他統治期間,他依然大力興辦儒學,推崇漢族文化,將西涼滅亡后,統一了整個河西走廊。最終北涼亡于新興的北魏政權。
北涼自公元397年起至公元439年止,共歷42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