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那天,我跟著家族長輩去后山掃墓。剛爬到半山腰,就看見幾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被家人攙扶著往山下走,嘴里還念叨著"七十不上墳"的老話。這讓我想起村里流傳多年的說法:人過了七十歲,就不能再去上墳了。這到底是封建迷信,還是藏著老祖宗的生活智慧?今天咱就掰開揉碎了聊聊這個話題。
一、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墳地可不是遛彎的地兒
您想想,現在年輕人爬個山都累得氣喘吁吁,更別說七十歲的老人家了。我爺爺當年剛過七十,非要堅持自己去掃墓,結果在半山腰摔了個大跟頭,差點把胯骨摔折了。醫(yī)生說老年人骨質疏松,像墓地這種崎嶇不平的地方,碎石子、濕青苔到處都是,摔一跤可不是鬧著玩的。
再說環(huán)境,墓地都在荒郊野外,清明節(jié)前后濕氣重,蚊蟲也多。去年隔壁王大爺掃墓回來,渾身起紅疹子,在醫(yī)院躺了半個月。醫(yī)生說這是墓地周邊的花粉和塵螨引起的過敏反應。您說這罪受的,圖啥呢?
二、心理這道坎,真不是誰都能邁過去
人上了年紀,心里就跟明鏡似的,生死離別看得更透。我外婆每次掃墓回來,都要把老相冊翻個遍,整宿整宿睡不著。她說看見那些墓碑,就想起當年戰(zhàn)友犧牲的場景,心里跟刀絞似的。這種情緒大起大落,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來說,跟闖鬼門關沒兩樣。
有個數據挺嚇人,上海市民政局統(tǒng)計過,每年清明期間,因過度悲傷引發(fā)心臟病的老人得有兩位數。這不是危言聳聽,人到了七十,心臟就像臺老機器,哪經得起這么大悲大喜?
三、傳統(tǒng)文化里的陰陽五行,聽著玄乎其實有理
老輩人說墓地"陰氣重",這話放現在有科學依據。墓地周圍植被茂密,光合作用弱,空氣里二氧化碳濃度高,氧氣相對少。年輕人待久了都頭昏腦漲,更別說新陳代謝慢的老人了。我查過資料,人在氧氣濃度低于19%的環(huán)境里待半小時,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胸悶的癥狀。
再說玄學點的,古代講究"七十而從心所欲",這個年紀該頤養(yǎng)天年了。讓老人去墓地這種肅穆的地方,就跟讓退休老教授再去考托福似的,強人所難啊!
四、孝道不是形式,是實實在在的體貼
現在有些年輕人覺得,不讓老人掃墓就是不孝。其實正相反!我表哥每年清明都帶著無人機去掃墓,把現場視頻拍回來給老爺子看。老人家坐在炕頭上,喝著茶看著影像,還跟孫子講解每個墓碑的故事,這不比親自爬山強?
要說傳承,我表妹更有招。她教外婆做"電子祠堂",把老照片、家譜都數字化,老太太現在玩微信比年輕人還溜,天天在家族群里發(fā)"電子香火"。這不既盡了孝,又讓傳統(tǒng)文化換了新皮膚?
五、特殊情況特殊辦,別一刀切
當然,咱也得實事求是。我認識的李教授,七十有三,天天爬香山跟玩似的。人家上墳就當晨練,還順便給后輩講家族歷史。這種情況,硬攔著反而傷老人自尊。
關鍵得看老人身體狀態(tài)和心情。去年疫情封控,張奶奶沒法去掃墓,急得直抹淚。兒女趕緊聯系墓地管理處,弄了場"云祭掃",老太太對著視頻哭了一場,心里那塊石頭才落地。
說到底,孝道不是刻板教條,而是設身處地為老人著想。就像我奶奶說的:"心里記著祖宗,在哪不能磕個頭?"這話樸實,但真在理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