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曾經風靡一時的“川渝排隊王”,重慶總店突然歇業!
2025年,餐飲洗牌還在繼續。
過去一年,不少餐廳已悄然消失在大眾視野之中,涉及正餐、茶飲、咖啡、烘焙、火鍋、甜品、自助餐、小吃快餐、酒館、烤肉等各大品類。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近300萬家餐飲門店折戟,創下歷史新高。
踏入新的一年,餐飲行業的凜冬環境仍然沒有升溫。
近日,一家網紅火鍋被曝出重慶總店人去樓空,這個曾被稱為“川渝排隊王”的現象級網紅品牌,如今的境遇卻是虧損閉店,艱難求生。
2021年9月開業,2025年4月關店,不到四年的時間,這家網紅火鍋就慘淡收場。
“網紅”易,長紅難,在餐飲洗牌浪潮下,網紅品牌的生命周期似乎更加短了。
曾排隊超1000桌、排隊超3小時
作為火鍋的發源地,“重慶火鍋擅長研發”,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善于創造的山城人民把火鍋玩出了各種花樣。
楠火鍋就是誕生在1993 年重慶璧山區的家庭火鍋店,但真正實現品牌躍升則始于 2018 年。
創始人的兒子張文浩接手后,就將門店遷至重慶南岸區四小區,以“五斤油一斤料”的傳統鍋底縱橫江湖,創新性地將鹵味與火鍋結合。
尤其是耙雞腳爆品,軟糯的口感搭配香辣的汁水,可以說把食客的味蕾都抓住了,這款爆品也讓楠火鍋迅速破圈。
而且一家火鍋店,甚至還有賣甜品!
楠火鍋推出雪山冰等甜品,形成“熱辣火鍋 + 清爽甜品”的獨特組合,以至于被網友直呼是一家被火鍋店耽誤了的甜品店。
在產品上的創新,以及憑借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流量營銷,楠火鍋開始走紅餐飲界。
開一家店火一家店,所到之處均能掀起一陣排隊熱潮。
2019年,楠火鍋四小區店創造了全網流量8億+的奇跡,超越了網紅商圈觀音橋步行街。
自此,楠火鍋成為重慶火鍋界的“新晉頂流”后,便開啟了擴張之路。
2020年進軍成都太古里,開業首日排隊超 1000 桌;2021年成立華東、北京、廣東分公司。
到了2023年,楠火鍋的門店達到了600+家,甚至沖出國門開到西雅圖!
楠火鍋最火的那幾年,排隊三四個小時不在話下,接連拿下抖音、大眾點評重慶、成都火鍋熱門榜的TOP1。
毫不夸張,楠火鍋開到哪里,哪里就掀起一股排隊風潮。楠火鍋的門店,更是成為了網紅拍照勝地。
只不過,還沒輝煌多久,現實卻給了它一記響亮的耳光。
吃完舌頭變黑疑似中毒,楠火鍋翻車
2024年6月,有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則視頻,內容稱自己和母親在楠火鍋就餐后兩人的舌頭突然變黑了,像染色一樣。
而且還表示自己所點的食物都是火鍋常見食材,并沒什么特殊的食物。
發布視頻的第二天,當事人在評論區回復網友稱,自己出現了肚子疼的狀況。
一時間,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有網友質疑,認為可能是存在亞硝酸鹽中毒的情況。
楠火鍋在第一時間回復,解釋稱可能是因為鐵鍋的原因,時間久了就產生這個問題。
只不過這個回復依然沒有平息網友們的疑慮,在轟轟烈烈的討論中,楠火鍋公布了此事的調查結果,稱不存在亞硝酸鹽超標的問題,食品問題是沒有的。
圖源:楠火鍋聲明
“客人舌頭發黑是涉事門店鐵鍋養護不當的問題所致”,并表示已經啟動全國門店的養鍋監管工作。
盡管有專家表示,新的鐵鍋若沒有經過烤油處理之后再去使用,因化學反應會令菜品變黑。
但是一旦餐飲品牌發生食安問題,那么口碑的修復就是漫漫長路。即便做好了“重建”工作,也難以修復裂痕隱現的信任感。
在楠火鍋的聲明評論區下方,網友揶揄楠火鍋“把鍋甩給鍋”、“鐵鍋背黑鍋”、“鍋我自己背,一言楠盡”……
而且評論區更是成了“受害者聯盟”:“吃完集體掛急診”“第二天拉肚子到虛脫”……
信任的崩塌、口碑的下滑,如今的楠火鍋,也早就沒有了昔日人潮排隊的景象了
不僅排隊的人沒有了,關店的速度也正在加快。
從久謙中臺數據來看,楠火鍋的新開店增速放緩,新關店數上升。2022年關閉12家,2023年關閉50家,2024年前5個月新關店達到57家,超2023年整年。
關店如此頻繁,楠火鍋的壓力不小!
曾經的“排隊王”,如今風光不再。可見,火鍋賽道的優勝劣汰有多殘酷。
網紅火鍋,越來越割不動消費者了
關店的這家南坪四小區的楠火鍋總店,在南坪也算是一家小有名氣的火鍋店了。
對于閉店的原因,店內經理回復稱,該店自去年7月起持續虧損,單日營業額最低僅1800元,而月租金超兩萬,經營壓力巨大,難以為繼。
只不過,接到關店通知的那一刻,店里20多位員工并不買賬,因為老板的遣散方案是按實際工作天數結算工資,其他補償并沒有!
“每個月虧錢,虧這么久,員工耍這么久還發工資給他們夠意思了吧?”
資本家和打工人是永遠無法共情的。
而對于這20多位員工來說,她們陪伴了品牌從巔峰到閉店的全程,以前門店火爆的時候拼死拼活,現在直接讓人打包收拾走人,什么賠償也沒有。
“以前生意好,排隊都要排幾個小時,那個時候我們還是很累,心想現在關門了,該有點回報,付出了肯定要賠償點我們的損失。”
哎,牛馬打工人也不容易!
實際上,南坪四小區楠火鍋總店的處境,只是當下火鍋行業的一個縮影罷了。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近300萬家餐飲店倒閉,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火鍋賽道關店數超30萬家。
曾經也是“火鍋排隊王”的湊湊,從去年開始就不斷關店,一年更是虧損超3.5億元。
作為同是呷哺集團的呷哺呷哺,情況也沒有好到哪里去。
2024年,呷哺呷哺收入同比下跌了13.06%至26.29億元,經營利潤為9005.3萬元,凈利潤為1828.9萬元,其中凈利潤同比下跌了83.96%。
而且呷哺呷哺也在不斷關店,去年其關閉門店138家。
主打高端粵式火鍋的輝哥火鍋,人均定價在500元以上,在輝煌的時候也曾有上百家門店,如今卻僅剩下上海的7家門店,負債率更是高達520%。
這些網紅火鍋品牌當年鼎盛期的時候,無一不是大排長龍的景象,排隊幾個小時都是常態。
只不過,在趨于理性的消費者面前,這些網紅火鍋是越來越割不動了。
那些年,我們排過隊的網紅火鍋店,也一個接一個倒下了。
關店,也是及時止損
這幾年,隨著大環境的變化,餐飲行業承壓,也被迫進行“內卷”。
很多頭部火鍋品牌不得不“低下頭顱”,進行降價。
呷哺集團創始人賀光啟曾說過,“整個餐飲市場都在降價,我們不調也不行。這個市場你不搶就只有餓死。”
降價,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好事,但是對于餐飲店來說,則是吃力不討好。
數據顯示,從2023年起,餐飲行業進入成本上漲周期,2024Q3餐飲板塊的營業成本,同比大幅抬升了近50%。
尤其是房租、食材和人工這三座大山,都是餐飲店成本的大頭。
但是降價,卻又要保持品質不變,無疑是給品牌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錢沒賺到,合著是給房東打工了。
有些連鎖品牌還有良心點,為了成本支出不太大,它們可能只是在份量上縮水了,但是一些私人餐飲店,為了降低成本,劣幣驅逐良幣,用的都是一些品質低的食材。
走低價路線,對行業來說,這種惡性循環會讓更多店面關門,最終形成“低價越低,市場越亂”的局面。
在如今這種餐飲大環境下,對于餐飲品牌來說,關掉虧損、不盈利的門店,也未嘗不是一種及時止損的做法。
將更多力氣用在盈利的門店上,保證門店正常運營,回歸到服務和品質上來,才能在激烈的廝殺中活下去。
同樣地,面對困境,楠火鍋也在自救,推出了3.0模式,在鍋底、菜品、菜單體驗、消費體驗等方面進行破局。
上新9.9元起鮮切牛肉等價值感更高、極致性價比的新菜品、打造自助小料臺的DIY式新體驗、將人均消費降到70 - 80元價格帶。
3.0模式的門店開業,也是一經面世就火爆,每到飯點排隊等位上千桌,凌晨2點仍在火爆排隊……至今霸榜大眾點評打卡人氣榜前列。
如今,楠火鍋 3.0 模式正在推行,就看其還能不能再讓楠火鍋重新煥發出新活力,讓大家看到品牌復蘇的希望了。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