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借命而生》最新的劇情中,杜湘東心心念念的刑警隊,終于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隨著鄭三闖的被抓、劉廣才的暴露,姚斌彬當年被誤判錯殺的事情終于真相大白。直到此時此刻,張向陽才對好友杜湘東說,“你的直覺是對的,姚斌彬的確沒殺人。”
在經歷了兩年的風雨之后,姚斌彬終于等到了遲來的正義。只是,大錯鑄成、斯人已逝。張向陽時隔兩年的道歉,終究是無法挽回姚斌彬年輕的生命。
有人說,人生失去的東西,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只是,除了時間和生命。
在鄭三闖落網后,刑警隊意識到抓錯了人、錯判了案,作為刑警隊的隊長,蘇隊扛下了一切,就此告別了警隊。這杯水車薪、點到為止的處理結果,讓人唏噓不已——這原本是一樁可以避免錯判的案件。
從姚斌彬被列為嫌疑人開始,案件中就有無數的疑點和漏洞。
例如,關鍵目擊證人陳素娥說過,姚斌彬槍擊李超之后,他當時并沒有喪命。
又例如,根據徐文國的供述,當時他已經把弟弟槍里的撞針藏了起來;警方事后的調查也確認了這個細節。
再例如,在槍擊案中為什么會有尖頭、圓頭兩枚完全不同的撞針,何況其中一枚撞針上沒有任何人的指紋。
和許多完美犯罪、嫁禍他人的惡性案件不同,李超案自始至終就是疑竇叢生、漏洞百出。因此,杜湘東才會憑借直覺認為姚斌彬不是兇手。
張向陽作為刑警,不可能沒有發現其中的貓膩。更何況,皇冠案更是蓄意陷害、惡意栽贓。在諸多的線索和疑點面前,只要張向陽們稍作留意、詳加分析,必然會發現這起兇殺案的真相。
張向陽對案件的事情不留意、不上心,他一心只想著早日破案、早日結案,絲毫不關心姚斌彬的生死。畢竟,這起案件對于嫌疑人而言是一輩子,但是在張向陽眼中只是一個普通的案子。
張向陽們急于結案、不愿細查,杜湘東只能親自調查。當他查出多了一組撞針后,便把消息反饋給了刑警隊。
循著杜湘東提供的線索,張向陽果然在姚家廚房的麻繩里找到了被徐文國藏起來的撞針。這組撞針與案發時槍支中的撞針完全不同。
山重水復之后,柳暗花明乍現。杜湘東對撞針的重大發現喜出望外,然而,在這樣重要的線索面前,張向陽卻是不屑一顧。
于是雙方之間就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杜湘東:那撞針不是找到了嗎?
張向陽:找到了。多了個手槍零件,能說明什么?
杜湘東:能說明徐文國沒撒謊啊。徐文國說,他親手把那撞針拿出來,藏到麻繩里。你們現在不都找到了嗎?跟姚斌彬說的也對上了。
張向陽:你是不是跟他們倆處出感情來了?他為什么要跟你說?他是想保命,好嗎?
關鍵線索浮出水面,辦案刑警視而不見。張向陽并不關心姚斌彬的死活,他只想著快點收工、早日結案。
在他的心里,已經提前預設了立場。張向陽潛意識里認定姚斌彬就是兇手,因此自然會像是智子疑鄰一般,怎么看、姚斌彬怎么都像兇手。
于是,無論杜湘東說破大天,他就是固執已見。一旦理屈詞窮,就開始給對方扣帽子——“你是不是跟他們倆處出感情來了?他為什么要跟你說?”
拋開事實不談,你的屁股是不是歪了——這樣的話術,是不是很熟悉?
世上所有的爭論,只要變成立場和態度問題,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在押運翻車、姚斌彬脫逃之后,杜湘東苦口婆心地勸他跟自己回去。當時,杜湘東信誓旦旦地對姚斌彬說,跟他回去,事情肯定能說得清楚。走投無路的姚斌彬相信了杜湘東,最終卻還是被判死刑、含冤被斃。
兩年后,案情終于真相大白,只是人死不能復生。姚斌彬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那個夏天。
對于姚斌彬的死,張向陽只是輕描淡寫地自罰一杯,然后順便給杜湘東遞上了入職刑警隊的文件。這不是對杜湘東的嘉獎,更像是給他的嘴貼上封條。
在張向陽看來,姚斌彬失去的只是生命,但蘇隊失去的可是前途啊。我們已經罰酒三杯、下不為例了,你杜湘東還想怎樣?
從此以后,大家都在刑警隊,你我就是一家人。張向陽們只想低調處理、內部消化,他們甚至都不愿給姚斌彬一個遲來的正義。
張向陽的心里橫著一桿秤,他人的生死,自己的得失,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更加可怕的是,在巴南的山山水水里,張向陽不是個案。勸杜湘東少管閑事的看守所領導,要老同學不要管姚斌彬傷情的同學,張向陽之外,李向陽、王向陽們俯仰皆是、無處不在。
在杜湘東當場發飆、掀了桌子后,張向陽是這樣勸他的,“把這字簽了,咱往前看。”
果然是領導的兒子,這泰然自若的神情、這處變不驚的心態,細思極恐、不服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