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東營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主題新聞發布會。墾利區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劉玉明就穩步推進農村改革中所探索的經驗回答記者提問。
據介紹,近年來,墾利區聚焦權能拓展和機制創新,開展了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家級試點,承擔了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任務,建立健全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進一步完善了鄉村治理框架。
打造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模式。推行“政經分離”改革,探索村級組織“三類四議兩聯席兩公開”運行規則,328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與村委會職能分離、賬務分離。開發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實現村級財務、資產、資源、合同的動態監管、實時監測,建起“數據全錄入、流程全監管、服務全公開”的智慧管理體系,以數字化改革破題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難題,為鄉村振興注入數字化新動能。
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程序。開展集體資產權屬歸位試點,將村集體12.54億元資產和107萬畝資源權屬劃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農村集體“三資”底數清、權屬明。在全市率先建成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配套交易辦法和交易規則,形成“縣—鄉—村”三級聯通的市場體系,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入場交易“應進必進”,累計交易205筆,交易金額1.13億元,帶動集體增收600余萬元,暢通了城鄉要素流動通道,推動了城鄉融合發展。
創新農民增收與產業發展新模式。承擔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試驗任務,積極探索機制和模式創新,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共同富裕。密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利益聯結方式,形成了“保姆式訂單+二次分紅”“租金+股金+薪金”“鏈條式分工+立體式協作”三種與農利益聯結方式;推進綠色種養循環,創新“種養結合、生態鏈循環”的糞污資源化利用方式,串起了“養殖—糞肥—綠色種植”的循環種養生態鏈,年均生產有機肥7.5萬噸,實現化肥減量替代3.7萬噸,21萬噸沼液肥免費發放還田,構建了長效化糞肥還田利用運行模式,切實讓畜禽糞污“變廢為寶”,實現了養殖增綠、農業增效的雙贏。
今年,墾利區將持續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處置”“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新路徑,努力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改革動力,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上貢獻墾利力量。(大眾新聞記者 李小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