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近現代史上的著名大家,大家都會想到不少,例如文學家魯迅和錢鐘書,史學家錢穆和傅斯年,學者胡適和傅雷等人。
但還有一個人,他可謂是涉獵廣泛且頭銜眾多,僅頭銜大致上便有文學家、歷史學家、劇作家、書法家、政治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等等之多,他就是擔任過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大學者郭沫若先生。
1978年,86歲的郭沫若因病逝世。為了懷念他,《人民日報》發布了訃告,稱他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但后來鄧小平在主持郭沫若追悼會的時候改了措辭,用“卓越”替代了“偉大”,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呢?
在講述這件事之前,其實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郭沫若的人生經歷,唯有如此,才能理解為何鄧小平要親自主持他的追悼會,為何措辭上要十分嚴謹。
郭沫若的老家是四川省樂山市,也就是峨眉山和樂山大佛的所在地。他出生的時候,正值國家陷入巨大危機之中,西方列強不斷入侵,日本完成明治維新改革后,也準備進攻中國。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生活艱難,食不果腹,但他是幸運的,出生在一個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中,經濟寬裕,不用擔心吃穿和學費,從小接受了系統的教育,飽覽群書。
因為他年輕時讀了大量的中外書籍,學貫中西,所以成為了一個有志青年,面對社會上各種亂象,他和其他有志青年一起行動起來,參加罷課表達主張,結果被學校開除。離開家鄉的學校后,他到成都繼續學業,繼續參與罷課活動,遭到了處分。
辛亥革命發生后,他積極參與革命,并考入軍醫學校。但他認為這些并不是救國之道,于是他決定留學日本,和其他留學青年在日本創辦了很多進步刊物,成為了當時社會上的知名學者,有了名望和地位。
回國后,他認識了很多黨員,一起在上海辦起了“創造社”,在瞿秋白的介紹下正式入黨。當時國內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為了團結力量,組織安排郭沫若以個人身份“參加了國民黨”。然而蔣介石卻準備發動政變,破壞合作大局。對此,郭沫若義憤填膺,發表了文章《請看今日之蔣介石》,這篇文章徹底惹怒了蔣介石,于是蔣介石公開發布文告,宣布其被開除。為了避免被特務暗殺,他只好逃到日本躲避風頭,在日本繼續學者生涯。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郭沫若放棄在日本的高薪工作,回國同周恩來見面,成為了一名地下黨員。他表面上對外宣稱自己是無黨派人士,但實際上他仍然是黨員,而且是最早入黨的那部分黨員之一,只是身份一直保密,只有周恩來等少數幾個人知情。由于他在文壇上的影響力非常大,在抗戰期間又創作了很多鼓舞人心的優秀作品,激發了大家的愛國熱情,成為了公認的文壇領袖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了中科院院長和全國文聯主席等職務,還連任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級別比較高。正是因為他的這些經歷,再加上他在文化界的影響力,所以鄧小平決定親自主持他的追悼會,既是對這位老黨員的緬懷,同時也能團結文化界的廣大知識分子。
但在如何評價他的問題上,鄧小平經過認真思考,認為使用“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這個稱謂略有不妥,因為官方認為這類稱謂原則上只能用于悼念國家領導人,不太適合用于悼念社會名流。之前已經為魯迅破了一次例,稱呼他為“文壇上最偉大的巨星”,但其他人不能輕易使用“偉大”兩個字。如果是涉及政治詞匯,例如“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就更不能輕易用“偉大”兩個字。所以鄧小平稱呼郭沫若為“堅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這是從官方層面的角度去考慮,所以不宜使用“偉大”。如果從民間層面考慮,之所以魯迅能用“偉大”,而郭沫若不能用“偉大”,是因為學界和民間對郭沫若的一些言行有些意見,認為他的品格不如魯迅。
郭沫若嫌家里安排的結婚對象太丑,曾經逃婚,在日本娶了一名女子,這名日本女子為他生了五個孩子。抗戰爆發后,他直接丟下日本妻子回國,回國后第二年又娶了第三個妻子,對于在日本的妻子和五個孩子完全不聞不問,外界認為此舉有些不妥,缺乏責任心。
另外他曾經罵魯迅是“衣冠禽獸”,魯迅則直接諷刺他是“流氓才子”,兩人關系頗為緊張。
另外他堅持在考古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盲目挖帝王陵,導致定陵的珍貴歷史文物接觸空氣后全部被毀,化為烏有,也引發了很多學者的批評和聲討。
總之,郭沫若才華非凡,為新中國文化事業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但關于他的爭議也很大。或許鄧小平對此也心知肚明,所以把“偉大”改成了“卓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