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中的“饅頭山” (牛靜濤 攝)
早出作業(yè)的漁船穿梭在竹竿林立的養(yǎng)殖區(qū) (潘景臣 攝)
自4月19日至22日上午,泰安市攝影家協(xié)會的第五次紅色之旅連續(xù)三天在福建霞浦縣深度采訪拍攝,先后將鏡頭聚焦大海灘涂漁民養(yǎng)殖區(qū)、紅樹林、小浩村、南灣甲骨文、赤溪等地,取得豐碩成果。
到小皓村采風(fēng) (程智勇 攝)
南灣“甲骨文” (張誠 攝)
漁民在勞作 (張子秋 攝)
四月的閩東沿海,海風(fēng)裹挾著咸濕的氣息拂過霞浦綿延的海岸線。在霞浦采風(fēng)創(chuàng)作的三天時間里,參加泰安市攝影家協(xié)會第五次紅色之旅的40余名成員,克服年齡的限制,無論是在乘船登島拍攝漁民勞作的場景,還是拍攝朝霞映紅海面的畫面,大家早出晚歸,不辭辛勞,盡管天公不作美,但大家仍然熱情高漲,滿載而歸。
云海之下的漁村 (張子秋 攝)
小皓村海邊掠影 (韓立強(qiáng) 攝)
在沙江鎮(zhèn)S型水道,攝影家們見證了潮汐與光影的完美共舞。當(dāng)?shù)貪O民駕駛著傳統(tǒng)木船穿梭于竹竿林立的養(yǎng)殖區(qū),船槳劃破如鏡的水面,泛起金色漣漪。據(jù)霞浦?jǐn)z影導(dǎo)游小馬哥介紹:"這種竹竿陣是霞浦特有的海帶養(yǎng)殖方式,每根竹竿間距精確到厘米,潮漲時是立體畫卷,潮落時又變成平面構(gòu)成。"隨著長槍短炮和無人機(jī)升空,壯觀的"海上阡陌"全景盡收眼底,大家深感震撼。
聚精會神拍攝 (尚永前 攝)
“甲骨文” (王紅麗 攝)
漁民在養(yǎng)殖區(qū) (張華民 攝)
在南灣甲骨文灘涂,潮水退去后露出的溝壑形成了天然"文字"。場景雖沒有晚霞映襯,但是大家各施所長,將攝影技術(shù)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將蜿蜒的水道化作遒勁的""。"太像一條大魚了!"大家驚呼一片。
整修漁村的工人 (牛靜濤 攝)
工人在整修漁船 (蔡愛萍 攝)
停泊待修的漁船(李曉霞 攝)
工人在整修漁船 (尚永前 攝)
隨后,大家來到三沙鎮(zhèn)古鎮(zhèn)村。海灣處,眾多漁船進(jìn)港停泊,各色漁船整齊排列,蔚為壯觀。只見船上焊光點(diǎn)點(diǎn),工人們在忙著焊接、刷漆等等工序,對漁船進(jìn)行整修。來自泰山腳下的攝影家們,初次見到這樣的場景,對著忙碌的工人拍個不停。
釀酒 (韓立強(qiáng) 攝)
古村的畬族女人 (尹延文 攝)
古村的畬族女人 (尹延文 攝)
赤溪霧影中的早耕圖 (朱愛華 攝)
體驗(yàn)采茶 (宿磊 攝)
來到"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攝影家們用鏡頭記錄下畬族姑娘身著傳統(tǒng)服飾采茶、釀酒、編斗笠等場景。無人機(jī)航拍的畫面里,翠綠茶壟如五線譜般環(huán)繞著白墻黛瓦的民居。隨后,全體黨員在"中國扶貧第一村"石碑前合影留念。
在慈溪采風(fēng)拍攝 (胡樹勇 攝)
在“紅樹林”拍攝 (劉芳 攝)
攝影指導(dǎo) (馮德慶 攝)
在慈溪合影 (姚軍 攝)
在霞浦的潮起潮落間,他們找到了紅色精神與海洋文明的最佳顯影液,真正的紅色攝影,既要定格歷史沉淀的厚重,更要顯影時代奔涌的浪花。(張子秋 /文)
泰安市攝影家協(xié)會牛靜濤老師還忙里偷閑,賦詞一首,曰:
七絕《平水韻·霞浦四首》
其一
饅頭山
饅頭禮帽本同宗,
水落潮升易面容。
海岱飄來憐影客,
黎明即起攬圖豐。
其二
紅樹林與小皓
余春四月到松城,
摯友歡歌攝畫英。
淡霧薄云霏霡雨,
紅林小皓看漁耕。
注松城:霞浦的別名。
紅林:即鹽田的紅樹林。
其三
南灣甲骨文
霞浦南灣甲骨文,
輕舟入鏡看漁耘。
假如暮色雯光秀,
便有云霞彩帔紛。
注甲骨文:霞浦南灣的一個人造景觀,落潮后,海灘會顯現(xiàn)出像甲骨文一樣的圖案,還有彩色的圍網(wǎng)和漁船。
其四
楊家溪與赤溪
晨光樹影靄霞生,
鐵耙簞壺牛耨耕。
美酒紅溪香溢處,
畬家秀女巧姿英。
注紅溪:即赤溪。
編發(fā):泰安市攝影家協(xié)會融媒體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