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爛漫,研路芬芳。為深化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改革,落實“融學·水韻”教學理念,近日,淮安市漣水縣鄉鎮小學數學區域教研活動在成集學校成功舉辦。本次活動聚焦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單元教學,以“豐富體驗 把握本質 培養量感”為主題,通過單元整體解讀、課時案例剖析、教學策略研討等形式,為西片區三年級數學教師搭建專業成長平臺。縣教師發展中心數學研訓團隊、學科中心組成員及西片區數學骨干教師參與深度教研。
單元解構:把握度量本質的結構化特征
“度量學習不應停留于公式記憶,而應建立在對概念本質的深度理解上。”成集學校金傳芹老師在單元整體解讀環節,以課標要求為綱,通過縱向對比二年級長度單位、六年級體積單位的教材編排體系,揭示了度量領域“感知屬性——建立表象——推導公式——實踐應用”的螺旋上升結構。她建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著重把握四個維度:通過具身操作深化度量本質理解,結合生活情境發展量感直覺,借助空間想象提升估測能力,運用結構化思維構建知識網絡。這種基于教材整體觀的教學設計思路,為單元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撐。
課例深耕:探索量感培養的實施路徑
在課時精析環節,來自余圩、蔣庵、保灘、高溝四所中心小學的骨干教師團隊,以問題鏈驅動的方式展開課例研究。余圩中心小學余金華老師、蔣庵中心小學王成健老師、保灘中心小學張巧玲老師、高溝中心小學石杰老師緊扣“做中學”理念,分別對本單元各個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具體闡述,將抽象的面積概念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實踐活動,展現了如何建立面積單位表象,詮釋了公式推導的探究過程,示范了量感培養的生活化路徑,破解了周長與面積概念的認知誤區,不僅讓與會老師們明白了教什么、怎么教,還知道了為什么這么教。
智慧碰撞:聚焦教學痛點的深度研討
“當學生將周長與面積概念混淆時,如何突破認知障礙?”縣兼職研訓員沈立剛、縣學科中心組成員趙靜、張桂榮、高艷等老師在集體研討環節分別對本單元的教學提出科學的建議。他們指出,教學中要注重直觀呈現二維空間的變化過程,采用“涂色法”強化面積屬性認知,提出“估測階梯訓練法”,通過“身體尺”、課桌面、教室地磚等漸進式參照物培養估測能力。蔣庵小學徐白、紅日小學周夢圓、前進中心小學姜蘇娟、高溝中心小學張喆等老師就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出自己的困惑,各老師針對問題進行深度探討,各抒己見,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斷碰撞,不同的見解在深度交流中形成科學共識。
專業引領:構建素養導向的教學范式
縣教師發展中心數學研訓員沈立剛在總結中指出,本次教研活動呈現出三個顯著特征:一是以結構化思維重構單元教學,打破課時壁壘;二是用真實情境驅動深度學習,促進知識遷移;三是借多元表征發展空間觀念,夯實量感基礎。特別強調“融學·水韻”課堂應實現三個轉變:從知識傳授轉向素養培育,從零散教學轉向整體建構,從機械訓練轉向思維發展。
教以共進,研以致遠。此次區域教研活動通過課例解剖、策略研討、資源共建等形式,不僅破解了面積教學中的現實困惑,更探索出素養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實施路徑。據悉,后續將建立“1+N”校本教研共同體,通過骨干教師巡回指導、優質課例資源共享、校本化實施案例評比等機制,持續推動“融學·水韻”課堂改革走向縱深,為鄉村教育質量提升注入專業動能。(李衛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