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韻新生——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師生作品展”日前在金山區文化館開幕。“人工智能背景下當代高校中國畫創作與教學轉型之路”研討會也于當日召開。
作為校地文化合作的一次生動實踐,此次活動不僅為金山區市民提供了近距離欣賞高雅藝術的平臺,也為學生搭建了展示才華的舞臺。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動中國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研討會上,華東師大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丁陽指出,AI雖能在圖像處理和素材收集方面提供支持,卻難以取代藝術家基于情感與個性的藝術表達。人們對AI這類革命性新技術難免存在恐慌,正如當年攝影技術沖擊印象派一樣,AI也將對美術領域帶來深遠影響。藝術家和藝術教育者應主動探索AI與藝術創作的融合之道,在變革中把握新的機遇。
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丁設認為,AI雖然為素材收集提供了便利,但過度依賴AI會導致藝術情感缺失,同時會消解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未知性。未來AI輔助創作雖不可避免,但最終價值仍將回歸到人文精神的本質上來。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教授葉芃指出,AI的公式化創作模式會消解藝術感性,導致審美與人文意識異化。這對文人畫精神形成解構,破壞“寫意”與人格修養的互文關系,當工具理性主導創作時,藝術發展單一,創作缺乏創新。AI技術可作藝術教育的輔助范例。
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邵仄炯認為,繪畫創作本質上仍是人類體力與智力的創造性勞動。在藝術教育領域,科技發展正倒逼教學模式的革新,AI技術能夠增強中國畫外拓性和包容性。AI的介入或將降低藝術創作的門檻,使更多人能夠接觸和參與藝術實踐。
上海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常務副主任賀戈蕭說,對于真正有審美能力的創作家而言,AI是得力助手,它能幫助創作者完成素材收集、初步構思等工作,讓創作者能將更多心思放在情感表達和個性展現上。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鄭文認為,教師的教學理念亟待轉變,教學內涵應當從傳統的技法傳授轉向AI新語境下的創作思維培養。隨著中國畫邊界不斷拓寬,其內核不能被忽視,需進一步規范界限。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表示,AI雖然在技術層面具有顯著優勢,但始終無法替代人類藝術家獨特的肉體感知能力和靈魂升華特質。藝術創作中的人類主體性具有根本性的不可替代價值。針對AI帶來的沖擊,他認為AI可承擔大眾化藝術生產,人類則應專注于蘊含靈魂深度的精英藝術創作。二者應當形成互補關系,但不能相互替代。
本次活動由金山區文旅局、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主辦,金山區文化館、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協辦。展覽持續到5月16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