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2日訊 說到嵐山的代表美食,煎餅一定是大眾印象里繞不開的翹楚,給嵐山人一張煎餅,他們能給你卷下整個世界,煎餅以其樸實的本味,“百搭”的特性,成為了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嵐山手藝人唐英田已經烙了四十多年煎餅了。“人家都吃饅頭,我們是以煎餅為主,大人小孩離了煎餅不行,沒有煎餅就沒有主食了。”唐英田說道。
嵐山煎餅的原材料有小麥面粉、麩子、玉米面、黃豆面等,用水調和成一定的比例,就是煎餅糊,煎餅糊接觸滾燙的鏊子,散發出濃郁的香氣。
在唐英田的手下,一張煎餅的誕生只需30秒,但這簡單的30秒則需要長久的練習,時間長了煎餅會糊,欠了則水分太多影響口感。趁手的工具、火候的把握缺一不可。
“看著容易做著難,你瞅著這個煎餅很簡單,巧處太多了,火大了火小了,好煎餅也揭毀了,得把火候掌握好。”唐英田說道。
剛剛烙好的煎餅,香脆可口,可以直接食用,但為了易于折疊,通常要放置一段時間,等煎餅回潮,此時的煎餅變得柔韌,疊成長方形,就變成了地道的嵐山煎餅。
在食物短缺的年代,煎餅陪伴嵐山人度過了漫長的歲月,易保存且頂飽,是嵐山人長久以來的主要食物。
“之前主要是給下海的那些男勞力做煎餅,出遠海,一出得兩個多月,捎旁的不好保存,也就捎個煎餅為主。吃兩個月,煎餅也壞不了,也不長霉。一回帶200張煎餅,煎餅吃完了,打魚的也來了。”唐英田說道。
如今,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煎餅依舊作為日常食物陪伴嵐山人,并且成為了一項省級非遺,嵐山頭街道牽頭組建起了煎餅工坊,成立了煎餅合作社,對煎餅進行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運營。如今,煎餅越來越受大眾喜愛,來中國留學的國際學生們也慕名而來,嘗一嘗嵐山煎餅的特色風味。
如今,會烙煎餅的人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唐英田希望能把這門手藝傳給年輕人,讓嵐山煎餅走得越來越遠。
閃電新聞記者 徐一丹 通訊員 王亞楠 王飛達 周逢海 趙彬 朱傳玲 趙杰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