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熙生物的化妝品業務正經歷斷崖式下滑。
日前,華熙生物發布《華熙生物2024年年度報告》,內容顯示,其“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原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全年收入為25.69億元,同比大幅減少31.62%,縮水近12億元。
面對持續下行的趨勢,董事長趙燕表示將親自掛帥,全面接手該業務線,其組織架構、產品策略、品牌定位均已同步啟動重構。
公司將業績驟降歸因于“主動變革”,試圖以改革換長期增長,但短期來看,市場對這一說法,顯然仍持保留態度。
?“改革元年”代價不菲
受到化妝品業務縮水的影響,2024年華熙生物的營收及利潤均大幅下滑,對此,華熙生物在財報中給出的解釋是“主動變革期的陣痛”。
報告期內,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4億元,同比下滑70.5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更是下滑78.13%。華熙方面稱,2024年是其“變革元年”,推行包括組織架構升級、薪酬體系調整、績效體系重構在內的一攬子管理改革,同時引入咨詢公司,推進數智化轉型。
僅這些改革相關支出便高達7000萬元,公司強調這類投入是“戰略性、長期性、前置性的”,短期影響財務表現,長期將夯實發展基礎。
但外界的關注點并不只在“花了多少錢”,而是這場改革是否“花得值”。從財報披露的信息來看,多項改革尚處于流程設計和組織試運行階段,對銷售端和利潤端尚未形成清晰的正向驅動跡象。與此同時,公司營收腰斬的化妝品板塊并未展現出足夠的業務止血能力。這也令“陣痛”一詞的解釋顯得更像是一種寬慰式說法,而非基于可驗證的戰略成果。
?護膚品牌全面重構,增長模型尚未穩定
公開資料顯示,潤百顏、夸迪、BM肌活、米蓓爾四大品牌共同構成了公司在功效護膚賽道的多品牌矩陣,而自2023年起,華熙生物已察覺到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存在“增長模型失衡”的問題,主動收縮分銷節奏,轉向品牌化路線。
面對目前疲軟的市場反饋,華熙生物同樣試圖通過組織層面的深度干預尋找突破口,例如年報中明確有提到,BM肌活和米蓓爾下一步將開展團隊結構調整,目標是打造“有科學基礎、年輕化、符合價值觀、具備創業精神”的團隊,年報表示趙燕也將聚焦皮膚科學創新轉化事業線,深入業務細節。
同時在品牌定位上,也進行了全面重構和深化,力圖圍繞大單品、精簡配方與機制研究深化品牌心智。
例如,BM肌活和米蓓爾的品牌定位被重新定義——前者聚焦“細胞代謝調控”,后者強調“神經免疫修護”,潤百顏則表明將秉承公司糖生物學及細胞生物學的專業研究,聚焦修護賽道,夸迪則將依托于細胞生物學及再生醫學研究平臺,夯實細胞級精準抗衰地位。
回看過去,自2019年上市后,四大護膚品牌曾連續三年年營收增速超100%,高點時化妝品業務在公司收入占比超七成。如今這一占比已降至47.92%。一輪從爆發式增長到斷崖下滑的周期,僅僅用了兩年時間。
?華熙正失去與消費者的連接感
華熙生物的化妝品業務一向自詡與傳統美妝企業不同,主打基于生命科學的科研邏輯。
根據年報顯示,從糖生物學到細胞代謝,從大組學研究到皮膚神經免疫,華熙生物正試圖構建一套從基礎研究到終端產品、再到消費教育的完整閉環。但這套系統,雖在專業領域聽起來雄心勃勃,在實際市場中卻正面臨“科技空轉”的困境。
目前來看,華熙的“科研轉商品”路徑仍未找到與消費者溝通的高效方式。一個明顯的情況是,財報中對品牌定位與學術基礎的表述細致入微,但對消費者洞察、產品創新節奏、渠道策略等一線運營細節卻語焉不詳。
近年來,新品的市場影響力明顯減弱,四大品牌原有的明星產品(如潤百顏的白紗布系列、夸迪的凍齡精華、米蓓爾的藍繃帶面膜等)仍在支撐銷量基本盤,但新的大單品遲遲未見,品牌敘事更新明顯滯后。
與此同時,華熙的組織架構中明顯缺少強運營能力的消費品牌操盤手。過于強調科研敘事、忽略產品與人之間的情緒鏈接,使得品牌逐漸呈現出“站得高但夠不著”的尷尬狀態。與行業內更懂平臺、懂營銷、懂節奏的競爭對手相比,華熙的化妝品業務正在失去“打動人”的能力。
?高管密集離任,改革背后是組織結構的持續動蕩
在戰略轉型的巨大壓力下,華熙生物的組織體系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震蕩。
而從結果來看,這場變革遠不止業務與品牌層面的重構,更深層的是管理層級的洗牌與權力結構的調整。不完全統計,從去年至今,已有至少7位高管相繼離任,其中包括公司副總經理劉愛華,首席科學家郭學平。
與此同時,公司在財報中強調“重塑創業型組織”、“以績效為牽引”的管理改革,以及“推進反腐”作為治理重點,釋放出清晰的信號:這是一次由上而下、觸及人事與文化根基的深層改造。
改革往往伴隨代價。從年報措辭和數據表現看,這種“改革的痛感”并未緩解,反而正在加劇。
一方面,公司用制度化、流程化、數智化來重建體系,試圖提升整體執行力;另一方面,快速更替的團隊和管理模式也使得原有業務節奏出現明顯斷層,尤其是消費品板塊,從戰略搖擺、品牌定位模糊到團隊流動頻繁,各種跡象都表明改革尚未落地,組織尚未穩定。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科研驅動的外殼之下,華熙生物的治理結構正顯露出“控得住科學,卻控不住市場”的兩難局面。
趙燕親自掛帥化妝品業務,雖然表面上是“高度重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折射出中高層隊伍在戰略執行、品牌運營和市場反饋機制上的乏力。組織架構若不能穩住陣腳、實現真正的權責清晰,那么改革就很可能陷入反復重啟的循環,而非走出困局。
如今的華熙生物,正站在轉型的分岔口上。四大主業中,原料、醫療終端與營養業務保持增長,化妝品板塊則持續承壓。這一業績“斷面”折射出的,恰恰是公司在“科技驅動”路徑下的落地難題:科研實力仍在,但轉化路徑尚未清晰,尤其在面對快速變化、節奏更強的消費市場時,原有體系的反應速度顯然不夠。
趙燕親自到一線,是一次強信號釋放,也是一場組織治理的冒險嘗試。從戰略收縮,到品牌重構,再到人員調整,華熙生物已做出明顯姿態。但真正決定其能否走出下滑周期的,不是“改革動作本身”,而是這套新架構是否能跑出一個新的增長模型。
這輪改革的方向正在明朗,而它的效果,仍然懸而未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