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曾說:“培養閱讀的習慣能夠為你筑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脫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
作家俞東升也說:“書是心靈的取暖器,沉浸于書海,精神就有了依托,內心也添了力量。”
書本,是一個人靈魂的支撐。
缺少了書本的滋潤,人的思想會變得貧瘠,內心也會變得荒蕪。
世界讀書日的設立,就是為了提醒人們去閱讀,去開拓認知,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依托之所。
世界讀書日到了,我問DeepSeek:
如果一生只能讀10本書,讀哪10本會讓我受益無窮?
它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1
《道德經》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曾說:《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于人類行為的教科書。
它里面有深刻的思想,和完整的哲學體系,從古至今,幫助千千萬萬人走出了人生的迷霧。
如果你的人生總是充滿煩惱,翻開《道德經》,老子會告訴你: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一切來勢洶洶的刁難,都會有停下來的那一刻,我們只需放平心態,等待雨過天晴即可。
如果你想在工作中晉升,卻不知該如何做,翻開《道德經》,老子會告訴你:
“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一個人只有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隱、能退、能柔,才能收獲意想不到的回報。
如果你遇事總是沉不住氣,冒失急進后又處處碰壁,翻開《道德經》,老子會告訴你:
氣定則心定,心定則事成。
做一個戒驕戒躁,謀定后動的人,你才有可能在遇事時穩住局面,讓事情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諸如此類的人生難題,都能在《道德經》中找到答案。
恰如魯迅先生所言:“不讀《道德經》,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當你認真品讀這本書,你就能以更高的眼界看問題。
對于人生,對于現狀,你都會產生更加通透的看法。
2
《理想國》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講述過一個“洞穴之喻”的故事。
有一群囚徒,世代被困在一個洞穴里,它們整日盯著墻上的幻影,以為這就是真實存在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一個囚犯爬出洞穴,看到了洞口外真實的事物,他才意識到自己以前都被禁錮了。
于是,他返回洞穴,試圖向其他人描述外面世界的光明,告訴他們面前的影像都是虛幻的陰影。
可那些囚犯并不相信,還覺得他在危言聳聽,無情地把他殺害了。
其實,困住囚犯的從來不是山洞,而是他們腦海中那道無形的囚籠。
他們認為眼前所見即真實,便永遠走不出那個山洞。
我們若在生活中將自己困于一念,便也會成為自己認知的囚徒。
恰如叔本華所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你若想走出思維的監獄,那就努力從書中汲取知識,突破自我認知局限。
當你的所見所得積累到一定程度,你就能推開困住你的高墻,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3
《百年孤獨》
無數讀者曾這樣盛贊一本書:
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那一定是《百年孤獨》;
如果一定要向別人推薦一本書,那也一定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一直被公認的世界文學經典之作,目前的全球銷量已達5000萬冊。
它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興衰史,展現了人類孤獨、命運和歷史的循環。
書中的主人公,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一生都在找尋人生的意義,試圖用親情、愛情,甚至是戰爭來填補內心空虛。可兜兜轉轉幾十年后,他又再次回到了孤獨之中。
還有阿瑪蘭妲,因愛誤殺心上人,被良心譴責了后半生,最后孤獨抱憾而死;
就連最通透明事理的大家長,母親烏爾蘇拉,也是早早地失去了丈夫,一個人慢慢老去……
這本書全篇都在告訴我們:
孤獨是所有人的宿命,我們無從逃避,我們只能接受。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在孤獨中痛苦地活著。
你還有另一種活法,就是將自己深深扎根于難以捉摸的虛無,勇敢面對無人援助的悲涼。
漸漸地,你就會習慣孤獨,習慣一個人的日子,并于孤獨中深刻地審視自己的人生。
4
《人類簡史》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性世界中,但大多數學校里教的和書本上講的,都還是某一個國家或文化的當地歷史。
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寫這本書,就是想彌補這些缺陷,幫助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大局。
他在書中提到了驅動文明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三次革命:
認知革命(約7萬年前)、農業革命(約1.2萬年前)、科學革命(約500年前)。
認知革命使人發展出復雜的語言系統。
這種語言不僅能描述現實(如“河邊有獅子”),還能虛構不存在的事物(如神話、宗教、法律)。
最終通過這種虛構能力,人類能夠大規模協作,超越血緣紐帶,形成部落、城邦乃至帝國。
而農業革命使小麥馴化了人類。
因為要種植小麥,人類被迫定居,勞動時間增加,飲食單一化,頸椎病、關節炎等疾病也跟著出現。
而科學革命則有可能改寫人類本質:
基因編輯可定制嬰兒,腦機接口模糊人與機器的界限,抗衰老技術挑戰死亡法則。
赫拉利警告,這些技術可能創造“超人類”,終結人人平等的理念。
通過這本書我們會知道,人類有可能在變革中前進,有可能會在變革中走向滅亡。
但具體走向何方,最終還是由人所決定。
而現今時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認知和眼界,去真正摸透這個世界的格局。
只有這樣,你才能看清這個世界最真實的面目。
5
《沉思錄》
美國教授費迪曼這樣評價《沉思錄》: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沉思錄》是古羅馬皇帝奧勒留的日記,里面充滿了他對人生的感悟。
他當時統治的古羅馬,幾十年里,戰火不息、災難頻發。
為了平定叛亂、救濟災民,他不得不常年外出巡視。
縱然日理萬機,忙碌不停,但他仍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思考人生,并留下了這本著作。
正如他在書中所說:
人所失去的,只是他此刻擁有的生活;人所擁有的,也只是他此刻正在失去的生活。
當下,就是我們的全部。
奧勒留告訴我們:不論生活如何跌宕,只有過好當下,才是對生命最大的不辜負。
此外,奧勒留還在書中探討了自身道德倫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這些普世性的哲理,相信會給你的人生帶去頗具價值的指引。
6
《物種起源》
在進化論提出之前,人們普遍信奉的是:上帝創造論。
而在此之后,人們終于開始相信: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發展而來的言論。
達爾文則在《物種起源》中表明:自然界的生物都是不斷變異、進化而來的。
而進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內因,即生物的本性;二是外因,即生活條件帶來的改變。
但內因比外因重要,它從本質上決定了物種變異的性質和方向。
這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即:人應該學會自我成長,而不是被迫改變。
在這個社會,機會從來都不是均等的。
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如果只是等待機會,那最大的可能,就是被社會殘忍淘汰。
要想成功,要想獲取更多資源,你就必須不斷進化自己,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只有把自己的各項技能拉滿,有一天機會來了的時候,你才有可能牢牢抓住,并借此機會扶搖直上。
7
《紅樓夢》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不僅是一部文學經典,更是一部人情世故的教科書。
書中的王熙鳳,她是賈府的實際管理者,善于察言觀色,能夠迅速判斷他人的心思和意圖。
所以,她既能深得賈母的喜愛,又打理得好偌大的一個賈府。
她的丫鬟平兒,在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時,也是懂得進退有度。
既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謙卑,連王熙鳳對她也是十分欣賞。
還有鄉下貧婦劉姥姥,她會提供情緒價值,也不忘恩,是紅樓夢中最值得贊頌的人之一。
除了人情世故外,《紅樓夢》最想告訴世人的,是造化弄人,命運無常。
就像那輝煌一時的賈府,眼看他高樓起,眼看他樓塌了,所謂富貴榮華,不過是過眼云煙。
還有那賈府中玲瓏剔透的一群人,到臨了,曲終人散,各奔東西。
曹雪芹借《紅樓夢》的故事告訴我們:無常,是所有人都躲不過的人生宿命。
或得或失,或聚或散,或生或死,在沒有到來之前,都是一個未知數。
但在這諸多無常中,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可以確切地活在每一個當下。
只要你認真過好每個朝朝暮暮,做自己喜歡的事,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就已經將人生過出了它該有的意義。
8
《小王子》
作家圣埃克蘇佩里說,《小王子》是一本寫給成人的書。
書中,小王子曾和他的玫瑰住在一個星球上,但后來他們鬧了矛盾,小王子就開始了他的星際旅行。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許多孤獨的角色,如國王、酒鬼、商人和點燈人。
也遇到了許多艷麗的玫瑰,但小王子并沒有動心,反而愈加思念心里的那朵玫瑰。
因為對他來說,最初那一朵才是他心底最重要的。
“因為我給她澆過水,因為我給她蓋過玻璃罩,因為我為她擋過風,因為我為她消滅過毛毛蟲。
因為我傾聽過她的抱怨和吹噓,甚至有時候也傾聽她的沉默。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至此,小王子才明白,愛的另一個名字,叫“責任”。
故事的最后,小王子被蛇咬傷,懷著對玫瑰的無限思念,輕輕倒在了地上。
沒有人知道,他是回到了星球,還是從此如隕星般消逝。
但《小王子》的故事,卻教會了我們如何去愛,教會了我們人生中的一堂必修課:
責任與成長。
當有了責任的存在,即使兩個人之間的新鮮感消退,感情也依然能長久且穩固。
當兩個人都學會了成長,即便平時生活偶有拌嘴,也能互相包容,而不是相互攻訐。
9
《思考,快與慢》
何謂快思考,何謂慢思考?
丹尼爾·卡尼曼在書中用兩個例子做了最直白的講述。
首先看書中這張圖。
你可以確定且迅速地判斷這位年輕女性的頭發是黑色的,你還知道她正在生氣。
而你推測的這個過程,幾乎是下意識的,這就是快思考的一個表現。
現在,請看下面的問題:17×24。
你能立刻知道這是一道乘法題,也許你還會想到若有紙筆,就能算出答案。
可是如果不花點時間來計算的話,你就無法確定568是不是正確答案。
接下來,你就會想自己是不是要做這道題。
這個按部就班的運算過程,便是慢思考。
作者卡尼曼告訴讀者:
只有掌握慢思考,你才能調動全部注意力,有意識有邏輯地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大腦經常會偷懶,跳過理性計算和分析,采用直覺的猜測和推理。
這就導致處理問題存在偏差,形成錯誤的判斷。
若要改變這一點,你就得多動腦子,一點一點去分析一件事的本質。
分析到后面,你就能理性看待事物,獲得成長和進步。
10
《活著》
知乎上有個問題:“讀完余華的《活著》是怎樣一種感受?”
有個高贊的回答是:“你說生活太苦,活著太累,讀完《活著》,心里便一點委屈都沒有了。”
書中,一位叫福貴的老人,承受了人生中所有重大的苦難:破產、拉壯丁、喪妻、喪子、喪孫……
可即便經歷了這么多,他也沒有倒下,而是坦然接受自身命運,頑強地活了下去。
到了暮年,他依舊能牽著一頭老牛,在田地里唱出嘹亮的歌聲。
這本書,會讓深陷困頓中的你明白:人生中痛苦的事情很多,各種磨難都會接踵而至。
但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你努力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奇跡。
作家周嶺有句至理名言:
“讀書是用最低廉的成本,獲取最高級的成長策略,它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徑。”
書是人向上的階梯。
正所謂,生命不息,閱讀不止。
讀書,不應該僅局限于今天,局限于世界讀書日。
DeepSeek推薦的這10本經典書籍,涵蓋了哲學、文學、科學、心理學等眾多領域,兼顧東西方智慧與實用性。
接下來生活中的每一天,就讓我們翻開這些書本,去閱讀中遇見更多美好,遇見更好的自己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