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超大城市的生產生活場景復雜多變,要有先進適用的科技手段來研判風險、有效應對。新質生產力和全社會參與機制正助力上海加快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
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局長馬堅泓今天(4月22日)做客“2025上海民生訪談”時表示,上海已實時監控300多家城市安全高風險企業,通過物聯感知、視覺系統,將其危險源、關鍵場所等納入管理,還可綜合分析數據對安全情況進行信息化預判。
另以消防為例,通過科技賦能,可對居民小區實施數字化管理,快速獲取火災事故現場的相關信息。比如,發現周邊有哪些道路可以快速通過、哪些水源可用來救火。
去年9月,普陀區一個小區發生火警后,消防指戰員及時掌握了建筑結構、住戶數、居住人口等信息,快速破拆防盜門后成功救援了兩名70多歲和一名90多歲的老人。
目前,上海已搭建覆蓋學校、工地、景區、場館、機場、車站、重要路段的災害和安全風險視頻監控融合平臺。上海消防站點配備各類無人機260余架,接警后同步起飛、自動巡航、抵近偵察,為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這些無人機平均到場時間壓縮至3分58秒,比消防車提早了5分28秒。
在燃氣安全方面,也有不少值得借鑒和推廣的做法。目前,燃氣安全責任部門接警后20分鐘可到現場處置,比國家相關標準要求提前了40分鐘。
松江區不斷完善物聯感知等信息化系統,及時發現占據消防通道、河道越界、高空拋物等城市安全問題和隱患,及時干預,保障公眾安全。
去年,上海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意見》,這是對上海今后十年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一個全面規劃和部署。
《意見》首次明確從功能韌性、過程韌性、系統韌性三方面構建具有上海超大城市自身特點的韌性安全建設體系,并對災前、災中、災后任務目標進行了細化。同時,圍繞上海“精細化”“數字化”和“長三角一體化”的優勢,提出市、區、街鎮、“十五分鐘生活圈”四個層級的韌性安全分區。
建設韌性安全城市的另一個關鍵,是健全完善全社會參與機制,強化共建共治。馬堅泓舉了一個奉賢區的寒潮災害成功避險案例,這個社區利用無人機發現小區屋頂裝飾物嚴重傾斜、變形,遇到大風大雨可能墜落,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協作,快速消除了隱患,今年3月,被應急管理部通報表揚。
原標題:《接警后4分鐘內無人機飛抵火災現場,新質生產力守護上海韌性安全》
題圖來源:海沙爾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陳璽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