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華為乾崑智能技術大會上,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的一席話,直接點燃了整個汽車圈——“2025年將具備L3級自動駕駛商用能力”。當臺下觀眾聽到“高速場景下駕駛員可脫手”的描述時,全場掌聲雷動。這不僅是華為對技術極限的又一次挑戰,更意味著中國智能駕駛行業即將跨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根據工信部之前發布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標準》,L2級駕駛輔助系統仍需駕駛員全程監控,而L3級則允許車輛在特定條件下完全接管駕駛權。過去兩年,國內車企瘋狂內卷的“自動變道”“高速領航”等功能,本質上仍屬于L2范疇——系統再聰明,駕駛員的手也不能離開方向盤。
但華為這次瞄準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機器開車”。靳玉志在會上坦言:“高速場景下99%的路況L2技術已能覆蓋,但剩下的1%極端情況才是生死線。”這1%包括什么?暴雨中突然滾落的輪胎、隧道口逆行的三輪車、被大貨車遮擋的拋錨車輛……任何一個場景處理失誤,都可能釀成致命事故。
為了攻克這1%的“魔鬼細節”,華為乾崑智駕HUAWEI ADS 4祭出了三把技術利劍:
第一招是“上帝視角”傳感器矩陣。激光雷達負責捕捉200米外拳頭大小的障礙物,分布式毫米波雷達穿透雨霧鎖定危險源,高精度攝像頭實時解析車道線變化——相當于給車裝上“透視眼+順風耳”。
第二招是“人車合一”的跨域控制。當車輛120km/h爆胎時,系統能在0.1秒內聯動底盤調整扭矩分配;AR-HUD直接將風險提示投射到前擋風玻璃,讓駕駛員和周圍車輛形成“心理安全共識”。
最狠的是第三招——云端仿真煉獄。華為在數字世界里重構了所有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高速險情:從新疆的沙塵暴到海南的臺風天,從雪地暗冰到團霧路段,用6億公里虛擬測試里程反復“折磨”算法。這個數據量,相當于讓100萬臺車不吃不喝跑上整整兩年。
華為的官宣,恰逢中國L3政策破冰的關鍵節點。2023年底,奔馳率先在北京獲得L3級測試牌照;2024年3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發文,明確L3/L4準入管理規范。但業內普遍認為,法規落地只是門檻,真正的較量在技術、成本和用戶體驗之間。
對比特斯拉FSD(完全自動駕駛)12萬元人民幣的選裝價,華為ADS Ultra旗艦版方案尚未公布具體定價。不過從已知信息看,其“硬件降本”策略已初見端倪:固態激光雷達成本較三年前下降60%,毫米波雷達從機械旋轉式改為分布式部署,這或許意味著L3車型的售價有望下探至30萬元區間。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華為選擇了“高速場景優先”的漸進路線,與特斯拉“全場景通吃”的激進策略形成反差。某新勢力車企工程師私下透露:“城市道路的突發變量是高速的10倍以上,華為先啃下相對標準化的高速場景,既能規避法規風險,又能快速積累用戶信任。”
根據懂車帝研究院數據,2023年選購智能駕駛功能的用戶中,72%集中在25-35歲群體,日均高速通勤超1小時的白領占比達65%。這類人群的典型痛點是:工作日堵在繞城高速時想回微信、節假日開長途犯困、雨夜行車視線模糊……華為顯然深諳用戶心理,直擊用戶對“機器突然擺爛”的深層焦慮。
盡管技術前景令人振奮,但質疑聲同樣存在。某交通領域專家指出:“L3的核心矛盾在于責任界定——系統要求人類在必要時接管,但實驗數據顯示,脫管10秒后駕駛員的反應準確率下降40%。”此外,黑客攻擊傳感器、極端天氣誤判、不同品牌車輛協同等問題,仍需行業共同攻克。
不過,華為似乎早有預案。靳玉志在問答環節透露,公司正在與保險公司探索“自動駕駛專項險”,未來可能實現“系統責任期內事故由廠商兜底”。這種“技術+商業”的雙重保障,或許才是打消用戶顧慮的關鍵。
總之,華為正式發布 L3 智駕方案,是智能駕駛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更加便捷、安全的駕駛未來。2025 年,讓我們期待 L3 級自動駕駛的正式商用,期待方向盤在高速上 “失業” 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