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芯國際公布了2024年財報數據,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77.96億元,同比增長27.7%,創歷史新高。
按照中芯國際取得的營收成績來看,2024年已成功躋身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企業,僅次于中國臺灣的臺積電,在中國大陸企業中穩居第一。
就在中芯國際公布亮眼業績后,過去一段時間,網上卻頻繁流出“華為扶持中芯國際崛起”一類的報道,甚至傳出了不少華為在松山湖基地造國產高端光刻機一類的消息。
原因是新凱來在前不久通過照片和模型的方式展示了多款即將發布的產品,然后很多博主都將新凱來取得的成果轉移給華為。
網上出現一些諸如“新凱來公司在深圳,成員來自華為星光實驗室,所以新凱來能搞出光刻機不意外”這類內容,就像沒有華為扶持,中芯國際就沒法做大做強一樣的邏輯。
不否認海思的芯片設計能力,但中芯國際的崛起和華為扶不扶持關系真不大。
別的不說,咱先看財報,2022年是華為Mate 60系列發布的前一年,這一年華為手機還沒有使用中芯國際7nm工藝生產的芯片。
但2022年中芯國際的營收已逼近500億元,凈利潤達到了121.33億元,在這之前中芯國際的營收一直處于高速增長階段。
反倒是華為Mate 60系列發布后的2023年,中芯國際的營收和凈利潤均出現了大幅下滑,2024年的凈利潤更是下滑到了36.99億元,已低于2020年之前的水平。
這就不得不談談中芯國際的營收組成了,事實上中芯國際的營收來源在2020年時,智能手機占據了45%,但現在的比例已不足三成。
這足以說明,華為這兩年給中芯國際貢獻的營收漲幅是有限的,真不是決定中芯國際躋身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企業的關鍵。
其實如果稍微了解一點中芯國際的發展史,就不會編造出“華為扶持中芯國際”這類的話題了,畢竟中芯國際一直都處在主流代工企業圈子里。
毫不夸張地說,中芯國際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舉國之力”。
早在2005年,中芯國際的營收就突破了10億美元,達到了11.7億美元,而當時臺積電的營收是82.2億美元。
彼時中芯國際的營收規模僅次于臺積電和聯電,到2010年營收來到了15.55億美元,但因為在技術布局方面晚于臺積電、聯電和三星,所以差距越來越大,但依然處在行業前四的水平。
后面很多人都知道的,2012年光刻機巨頭ASML提出一項投資方案,讓英特爾、臺積電和三星這三家企業參股投資,于是未來十年晶圓代工領域的格局就基本成型了。
搞不到先進EUV光刻機的中芯國際根本沒辦法,一直默默無聞了好幾年,直到后面做出來了14nm工藝,到2019年一切都好起來了。
此后中芯國際開啟狂飆之路,營收利潤持續暴增,不斷鞏固行業前三的地位,2024年更是超越三星成為了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
其實說到這里,我想能很多人都能夠搞明白了,說白了半導體制造這個行業并不是有設備就能搞成功,英特爾、臺積電和三星參股ASML拿到一手資源,做強做大的卻只有臺積電。
而沒有EUV光刻機的中芯國際,憑著持續探索的精神,卻做出了可比肩7nm工藝的芯片,可見半導體制造行業設備是第二要素,人才是第一要素,這并不奇怪。
回顧整個半導體行業發展歷程,上個世紀60年代技術開始在美國擴散,70年代末日本半導體崛起,然后是80年代后期傳到了中國臺灣省和韓國,在到90年代末擴散到中國大陸。
半導體制造行業的技術積累,通常需要15-20年才能技術爆發,2000年成立的中芯國際,在2019年開始量產14nm芯片就很合理。
因為這個行業想要一步登天是壓根不可能的,畢竟技術門檻很高,通常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領先水平。
而今天的中芯國際,顯然已經踏進屬于它輝煌期的門檻了,不出意外,未來10-15年中芯國際將和臺積電并肩成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
所以屬于臺積電真正的輝煌期還有10年左右,這段時間過完,中芯國際將邁進和臺積電“你追我趕”的新階段。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