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部分場景進行了文學化演繹 ,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夏朝君主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天咱們不聊帝王,不講戰陣,也不說什么雄圖霸業。我們來聊一個幾千年前的一個“小人物”,一個名字幾乎都被忘記的人物——武羅。
這人活在哪朝哪代?夏朝,距今三千多年,記載寥寥,別說畫像,連像樣的傳說都找不到幾句。
《左傳》里偏偏提了他一嘴,說得還挺重,言簡意賅。怎么說的呢?“后羿棄武羅、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 杜預的注更直接:“四子皆羿之賢臣。”
也就是說,這武羅,本來是后羿手下最能干、最靠譜的幾個人之一。
可惜啊,后羿最后還是把他給踢了。
為啥?這就要從頭說起。
先得說說這后羿。后羿這個人,在我們印象里是個神射手,射九日那位。但那是神話。
歷史上真有這么個人,而且還當過國主,取代過夏朝的正統。他的老東家是誰?夏朝第一任正牌天子,夏啟的兒子——太康。
太康
這太康呢,簡直就是夏朝版的“昏君典范”,整天騎馬打獵,不理朝政。結果呢,被后羿鉆了空子,一看機會來了,后羿順勢一口氣把太康的權柄就給奪了,成了事實上的統治者。
但后羿不是夏朝皇室血統,他是外姓。按理說,他應該扶持一個夏王室子弟,自己當個攝政王就好了。
可這位不這么想,他自立為王,占了地盤,還號稱自己是“夏”,干起來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等于說,從夏啟傳下來的正統,斷了。
這種時候,用人就成了關鍵。
后羿本來手下有四員干將:武羅、伯因、熊髡、尨圉。
這幾位,不是什么將軍、刺客,而是賢臣——忠心耿耿,能辦實事,能給后羿出主意,穩政權,打基礎。
尤其是武羅,按杜預的說法,是四人之首。他是那種什么事都辦得利索的人,懂朝政、通禮法,也明白一個外姓篡位者該怎么保住權柄。
武羅常常勸后羿說:“咱不是正統出身,得比人家更守規矩,更勤政愛民。您現在雖是坐上了位子,但這位子是搶來的,得拿真本事穩下來。咱不能只想著威風得意,而要想著怎么讓百姓心xxi心悅誠服。”
歷史上真實的后羿,沒有射日,而是當了夏朝的王
這話說得對不對?很對。
可后羿愛聽不愛聽?未必。
權力這東西,一旦抓穩了,就容易滋生傲氣。后羿起初還聽得進去,后來就開始煩了。
他煩什么?煩這些老實人,煩他們說話拐彎抹角,煩他們整天說些規矩、仁義、道德,聽著就像有人在你耳邊嘟囔“你不能這樣、你不應該那樣”,哪還有樂子?
正當后羿覺得煩躁無聊時,想找點能說會道的“新鮮人”來添點熱鬧時,寒浞來了。
這寒浞是誰?按《左傳》說,是個投機者。長袖善舞,嘴皮子溜得很。人送外號“笑面虎”,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說好聽的是八面玲瓏,說難聽的就是“溜須拍馬加背刺”。
寒浞投奔后羿沒多久,就成了座上賓。
為什么?因為他說話讓人舒服。他不會說你不行,他會說“您太謙虛了”;不會說“這樣不妥”,他會說“這主意真妙,不過如果咱們能再錦上添花,豈不更完美?”
一句話,寒浞比武羅會哄人。
后羿一高興,立馬就把武羅這幫老臣掃地出門。
這就是“棄武羅而用寒浞”。
你說這是不是昏?是。
可那時后羿不覺得。
他覺得自己聰明,寒浞更懂自己心思。可他不知道,寒浞不是來輔佐的,是來篡位的。
果不其然,寒浞混熟了,安插自己的人,搞內線,拉山頭。幾年后,寒浞勾結內外,突然起兵,把后羿殺了。
充滿傳奇與爭議的夏朝君主寒浞
充滿傳奇與爭議的夏朝君主寒浞
這一刀下去,不只是后羿死了,連帶著后羿一手打下的江山,也被寒浞拿走了。
寒浞自己稱王,傳給了兩個兒子,連姓都改了。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奪權三連跳”:夏朝失權——后羿篡位——寒浞殺主。
而在這一連串的風波中,武羅這樣的忠臣,被無聲地扔在一邊,最后連個下場都沒留下。
他有沒有被寒浞清算?不知道。
他后來去哪兒了?沒人記得。
只有一句話留在了《左傳》里,仿佛風沙里一塊落了土的石碑:羿棄武羅,而用寒浞。
讀到這兒,你可能會問:武羅到底做錯了什么?
什么也沒錯。他只是太對了。
他是那種“講規矩、守本分、說實話”的人。可在后羿已經權欲上頭的時候,這種人最容易讓人不耐煩。
后羿不想聽忠言了,他只想聽順耳的話。可天下最毒的,往往就是順耳的話。
武羅不擅逢迎,注定留不住位置;寒浞嘴甜心黑,反倒一夜封侯。
后羿親近小人,遠離賢臣,最終身死國滅
后羿親近小人,遠離賢臣
這不是個例,這是世道。
每個權力結構里,最危險的往往不是敵人,而是你最信任的那個人。
后羿當年如果還留著武羅、伯因這些人,他也許能穩住政局,慢慢洗白,甚至傳個子孫。但他太急,太傲,太愛聽奉承話。
結果,寒浞成了他自己點燃的火,燒了他,也燒了他好不容易抓到的王位。
說到底,武羅的悲劇,不只是被棄,更是被時代忽略。
賢臣常常不被當時重視,因為他們太講理,太講底線。而小人懂得察言觀色,投其所好,反倒步步高升。
夏朝宮殿復原圖
可你要說武羅白活了嗎?也不全是。
他至少讓后人知道,在那個被黑暗包圍的朝代,還有人愿意說真話,還有人寧愿被棄,也不愿昧著良心講假話。
所以別看史書里只是之言片語,只一句“棄武羅而用寒浞”,里面藏著的是三千年前的權謀、更替、忠誠與背叛。
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權力游戲”,而武羅,是最早離場的忠臣。
他不算主角,卻是那個舞臺上最清醒的人。
——武羅其人,沉于黃沙,冤不冤?冤。
可歷史就是這樣。
留下名號的,往往不是贏家,是提醒后人別再犯傻的那一位。
參考資料:
《左傳·襄公四年》 杜預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