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瞬間:
領導在會議上指出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你總會下意識地覺得是在影射自己,接下來一整天都心神不寧;
同事之間交流工作,對方語氣稍微急了一點,你就會反復琢磨是不是哪里得罪了他,進而焦慮萬分;
團隊討論時,有同事提出不同意見,你便覺得是在故意否定你,一整天都為此情緒低落。
工作中,他人不經意的表達、態度,都能讓你在心里反復揣測,衍生出諸多煩惱,陷入深深的內耗之中。
一位精神學家認為:人有時會將內心深處的不安、恐懼投射到外界,從而對他人的言行過度解讀。
但很多時候,我們腦海里那些沒來由的焦慮,只是自己內心投射的產物,實際上同事和領導并沒有額外的深意。
工作中的許多痛苦,其實都是因為自己太敏感了。
成年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學會給自己脫敏。
01
我有一位朋友,是某985高校的碩士。
在一家廣告公司做策劃,專業技能十分出色,但性格非常敏感。
有一次,在項目討論會上,氣氛異常緊張,領導翻著她的方案,眉頭皺起,隨后和同事提出了很多否定意見。
這本是工作中再正常不過的討論,可她卻像被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
接下來的幾天,她仿佛掉進自我否定的深淵。
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反復回想工作中的細節:
是不是之前和領導溝通時態度不夠好,得罪了領導,所以領導才故意針對她?
同事們是不是在故意挑刺,畢竟這個項目很重要,他們想和自己競爭?
她甚至想到了幾個月前,有次同事聚餐沒有叫她,是不是從那時開始大家就已經開始孤立自己了?
這種過度敏感,就像一層細密的濾網,將工作中的負面信息無限放大。
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她心里就是天塌的大事。
那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也能輕易影響她的情緒。
她開始陷入自我懷疑,完全沒心思工作,整天默默觀察同事,越觀察越覺得同事每一句話都有深意。
為了自保,她把自己身上的刺也豎起來,對別人也夾槍帶棒、愛搭不理。
慢慢地,同事都覺得她莫名其妙、不好相處,也不再主動和她親近了。
后來,她感覺自己被孤立太痛苦,就去提離職了,領導得知前因后果后一頭霧水,因為在領導看來,那次會議上的討論只是正常的工作交流罷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情緒粒度”,指的是一個人區分并識別自己具體感受的能力。
過于敏感的人,情緒粒度往往很細,對工作中的負面評價和挫折感知尤其清晰且強烈。
他人的中性表情,往往會被解碼為否定信號;
正常的意見分歧,會被解讀為對自己的人格攻擊;
無意識的口頭禪,也會成為讓他們反復琢磨的弦外之音。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什么也沒發生,也沒人刻意為難,一切只是自己的內耗罷了。
一個人在工作中過度敏感,只會成為自己事業的阻礙。
因為當你不斷復盤白天工作中的細枝末節,為那些或許根本不存在的“冒犯”和“惡意”而黯然傷神。
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被無端消耗,真正能投入到工作本身的能量也就所剩無幾。
職場不是溫室,沒有人會時刻關注并小心翼翼地呵護你的情緒。
在這里,業績與成果才是衡量價值的重要標準。
假如你不能學會給自己脫敏,那么無論在哪工作,晉升的通道都會被自己親手堵死。
02
知乎上一位博主,曾聊起自己的程序員朋友。
這個朋友是他見過的,情緒最穩的人。
有一個大型項目開發,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他們整個團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偏偏此時,核心模塊出現了嚴重技術故障,致使整個項目進度停滯不前。
項目負責人脾氣本就火爆,在會議上對著他們大發雷霆,言辭激烈,將眾人罵得狗血淋頭。
許多成員自尊心受挫,感覺遭受了極大的羞辱,滿心委屈與不甘,甚至有人當場就想撂挑子不干了。
但他只是靜靜聽完批評,也沒絲毫辯解與反駁,默默回到工位,排查問題去了。
周圍人都覺得他太過“沒脾氣”,被人指著鼻子羞辱還能沉得住氣。
可他就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對周圍的議論和情緒充耳不聞。
最終,他用了六七個小時,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并順利修復。
后來隨著項目的推進,客戶的需求又發生了多次變更,這讓很多同事怨聲載道。
因為每一次需求調整,都意味著之前的部分工作要推倒重來,大家的努力可能付諸東流。
但他總是淡然處之,每次都默默根據新需求調整,毫無怨言。
他說過一句話:“抱怨、生氣、吵架有什么用?把工作完成、把問題解決不就完了。”
后來,憑借在多個重要項目中的出色表現,他逐漸成長為公司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干。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曾提出“鈍感力”的概念:
鈍感力,就是一種面對各種挫折和打擊,仍然保持從容淡定的能力。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工作中難免會遭遇難題、爭吵甚至羞辱。
敏感的人很容易被這些負面情緒壓垮,陷入自我懷疑和內耗之中,從而影響工作效率和個人發展。
而鈍感的人,卻能巧妙地避開外界情緒的干擾,直擊問題的核心。
在工作中培養鈍感力,并非讓我們對工作中的一切都麻木不仁,而是要對職場中的情緒保持鈍感,對問題的根源保持敏銳。
當有人批評你,學會虛心接受并反思自身不足;
有人拒絕你,理解這或許只是工作中的正常決策;
有人漠視你,也不要因此而氣餒。
學會繞過這些情緒障礙,緊緊抓住工作的核心部分,專注于自己的目標。
人一旦不再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內心就會變得無比強大。
始終向內求的人,才能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穩步前行。
03
作家馮唐說過一句話:
“人最終能成就多少,拼的是你的能量。”
不只是能量大小,也包括你的能量是否穩定。
1. 情緒能量穩定
網球名將麥肯羅,他的專業技能很強,但是職業生涯很短。
因為他的能量,都被情緒分散掉了。
比賽中吸汗的白粉不舒服,他就覺得有人故意針對他;
隊友沒接到球,他就忍不住罵人;
常常因為對裁判判罰不滿,而抱怨、憤怒,產生激烈沖突;
比賽一輸了,又擔心觀眾罵他,陷入了無限的內耗自責中。
每場比賽,對他都是心力的消耗,最終他34歲時就退役了。
很多人工作做不好,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情緒內耗太多。
凡事不要想太多,萬事不要掛心頭。
不在情緒上內耗,你需要處理工作本身,而不是每天處理情緒。
2. 社交能量穩定
工作離不開與他人的協作。
社交能力不穩的人,總把周圍的人當敵人。
總覺得同事在搶他風頭,總覺得領導在含沙射影,總覺得客戶在故意刁難。
但社交能量穩定的人,不在意別人的看法說法,而是專心做好自己。
善于傾聽,尊重不同觀點;耐心熱情,主動分享經驗;即使遇到矛盾時,也能以平和的心態溝通解決。
最后會發現普通人的職場中,沒那么多明爭暗斗。
把花在揣測人際關系上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工作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心態能量穩定
許多人在工作里,很容易因一個微小失誤就方寸大亂。
內心開始無休止地恐慌,不斷在腦海中設想最糟糕的情況:
領導會不會大發雷霆?會不會因此被開除?同事會不會覺得我是笨蛋?越想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連這么簡單的事都辦砸。
可實際上,犯錯并不可怕,只要及時補救,仍有挽回局面的可能,但一旦心態徹底崩潰,便再難翻身。
其實職場,容錯率遠比想象中高。
那些讓你糾結、內耗,以為天要塌下來的事,大多都不會真的讓你陷入絕境。
只要心態夠穩,壓力也會成為成長機會。
職場就像是開車,拼的不是瞬間加速,而是穩定行駛。
情緒就是油門,心態是方向盤。
過于敏感的人,即使給你再好的車,也把控不住。
但一個能量穩定的人,無論遇到什么惡劣的環境,危急的情況,也能穩定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盤。
與其敏感內耗,不如帶著鈍感力工作。
點個贊吧,停止做他人情緒的鏡面反射,才能真正成為自我的光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