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千鳥足
編輯 / Pel
排版 / 伯勞
“渡邊并沒有如早期一樣對后期作品投入濃烈的個人表達,他在作品中的參與度有所下降,執導動機似乎也有所轉變。”
于近日陸續播出的四月新番中,科幻題材作品可謂“扎堆”出現。
高達續作《機動戰士高達GQuuuuuuX》、講述月球和地球之間爆發熱戰的《月出之戰》、描繪人類毀滅后機器人生活的《啟示錄酒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盡管科幻新番如此豐富,有一部作品卻始終難被忽視,在正式開播之前就受到大量關注,那就是由渡邊信一郎執導的《拉撒路》(《LAZARUS》)。
該作將故事背景設置在近未來——此時的人們憑借科學家斯金納博士開發出的萬能止痛藥“哈普納”得以從痛苦中解脫,享受在由“奇跡之藥”帶來的福祉中。
但斯金納博士某天突然告知公眾:“哈普納”實際存在副作用,服藥者會在三年后發病死亡,若要獲取疫苗必須找到他的藏身之處。
因此,出身迥異的五名特工組成“LAZARUS”,前往尋找斯金納博士。目前本作已播出3集,主要講述被判刑888年的男主角阿克賽爾逃離監獄,“被迫”加入LAZARUS后,正式啟程尋找斯金納的情節。
除去激情跑酷,途中亦不乏迷之冷幽默
在第一集中,我們就能夠找到許多似曾相識的元素:凝結浪漫想象的科幻設定、兼具表現力和沖擊力的人物打戲、不落俗套的爵士配樂……開播后,其評價和熱度都頗為可觀,IMDB給出8.1分,BANGUMI社區關注度科幻類排名第二,僅次于高達續作。
當然,針對本集內容,也不乏懷疑和否定的聲音。
而無論是談及那些優秀的視聽元素,還是圍繞這部新番褒貶不一的評價,我們都不能繞開它背后的那個男人——渡邊信一郎。
01
“日本王家衛”的成名之路
提到渡邊信一郎,許多日本動畫愛好者并不陌生,他的代表作《星際牛仔》《混沌武士》《太空丹迪》更是為人熟知,這些作品共有的優秀劇情、炫目打斗和出色配樂為他樹立了獨特的個人標簽。他本人亦是因為常戴墨鏡出鏡被部分網友戲稱為“日本王家衛”。
在作品之外,出生于1965年的渡邊信一郎在動畫行業的創作經歷同樣不乏傳奇色彩。
高中畢業后,渡邊加入了SUNRISE動畫公司,作為制作進行首次參與到動畫制作中,1985年,《蒼之流星SPT雷茲納》播出,渡邊由此擁有了第一部能夠寫進履歷的作品。此后,渡邊又以演出、制作進行或分鏡的身份陸續參與了多部動畫的創作,為后來成為動畫監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是的,渡邊信一郎不僅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畫過原畫(當然不是說他連畫筆都沒拿過)。
此處“高校”在日語中指“高中”而非“大學”
1994年,渡邊首次以監督身份推出了OVA《超時空要塞plus》。這部動畫僅有短短四集,比起渡邊的其他作品似乎并不矚目,但其在渡邊的創作生涯中卻有極其特殊的意義。
在這部動畫的創作過程中,渡邊與三位人(物)建立了重要的聯系:該作的音樂制作人菅野洋子、腳本家信本敬子和制作方萬代公司。他們在4年后的一部動畫中再度聚首——《星際牛仔》。
此時,我們已無需再對《星際牛仔》的巨大成功再做贅述,渡邊此后一路“開掛”般的崛起之路也早已為人津津樂道:以此為起點,對音樂元素有執著追求的渡邊致力于將更多元、更豐富的音樂融入自己的創作,甚至毫不介意讓音樂在作品中占據更高的重要性,并不斷創作出一部又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不同于《星際牛仔》與爵士和藍調音樂的和諧統一,2004年播出的《混沌武士》大膽地將爵士嘻哈與流浪武士題材相結合,戲謔的風格與時而傷感的故事基調相反卻相成,令人耳目一新。
你甚至能在這里看見村民對著主角團唱rap
此后于2012年播出、改編自同名漫畫的《坂道上的阿波羅》更是將鏡頭直接對準音樂。本作以兩位因爵士樂結下深厚友誼的高中生為主角,描繪他們青春時代的悲歡離合。
在本作中,渡邊得以“光明正大”地彰顯自己對爵士樂的狂熱,不僅請回自己的黃金搭檔菅野洋子擔任音樂制作、在故事中加入大量知名爵士標準曲,還對其中的演奏場景吹毛求疵:他首先邀請真人樂手演奏對應曲目,并使用十臺攝像機對樂手的動作進行全方位的拍攝,以此為參考進行作畫,力求還原演奏的真實感。
至此,我們似乎能感到,在踏入行業的三十年間,渡邊的創作之路一直順風順水高歌猛進,不斷為動畫界帶來優秀的作品。
但這樣的“絕好調”卻在2014年迎來轉折——這一年7月,渡邊執導的原創番劇《東京殘響》播出,雖然前期懸念動人心弦、音樂審美依舊在線,卻在最后幾集劇情崩盤引起爭議,可謂渡邊創作生涯中前所未有的滑鐵盧。
更加可惜的是,這場“失敗”并非孤例。2019年,渡邊信一郎以總導演身份參與了“骨頭社20周年×Flying Dog10周年”紀念作品《CAROLE & TUESDAY》。
彼時,骨頭社憑借《文豪野犬》《靈能百分百》(和某部不能說的作品)等新作風頭正盛,Flying Dog作為簽約了梶浦由記(《魔法少女小圓》《空之境界》)、菅野洋子(《星際牛仔》《坂道上的阿波羅》)、坂本真綾(《物語系列》《黑執事》)等知名藝人的唱片公司同樣在日本動畫業界具有重要地位。如此三強聯合、噱頭拉滿,引起萬眾期待。最后卻因平淡的劇情、生硬的矛盾沖突和包餃子式的結局令觀眾大失所望。此后,渡邊與騰訊視頻合作推出的《太素傳奇》更是石沉大海,撲到了連豆瓣都查無此片的程度。
好在BANGUMI還記得你
嚴格來說是有豆瓣條目的,但只有單獨短片
從“出道即巔峰”般的一路上升,再到后期的持續下滑,這兩段涇渭分明的創作表現不禁讓人發問:
“渡邊信一郎是否江郎才盡?我們是否還能相信他的新作品?”
02
才能、動機與“渡邊含量”
誠然,憑借作品評價一名藝術家當時的創作水平,似乎是最直觀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工業體系高度成熟的影視業、尤其是日本動畫行業,這套方法卻并不全面:
在這樣的環境中,一項動畫作品的誕生并不完全依賴監督的個人意志;不同項目能夠給予“監督”的創作自由度也各不相同——這條規則在渡邊信一郎身上同樣有效。通過對渡邊信一郎不同時期、尤其是后期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感到:渡邊并沒有如早期一樣對后期作品投入濃烈的個人表達,他在作品中的參與度有所下降,執導動機似乎也有所轉變。
在正式對這項發現展開分析之前,首先需要介紹一個在行業中常見的現象:一個影視(動畫)人或者藝術家在發展過程中,往往要憑借早期作品建立個人品牌,這時其作品往往會凝聚作者極強的個人風格;但在其逐步走向成功之后,其和全行業會產生更緊密的關聯,因此其創作意志和目的會受到行業要求和商業活動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此人在該作創作過程中投入的精力和用心程度相對有限,同時委托方也會對該作進行更多的參與。因此,我們似乎可以說:雖然掛著同一個人的名字,但不同時期的作品,實質上并不由“同一個人”創作。
在此基礎上,渡邊“晚節不保”的問題或許顯得更好理解:畢竟我們在后期作品中看到的,已經不是曾經那樣100%的渡邊信一郎。
讓我們試以“最知名的失敗作”《CAROLE & TUESDAY》為例進行分析。擔任“總監督”的渡邊信一郎在直覺上應是本作的全權負責人,但事實并不完全如此。在該作紀錄片《奇跡的故事》(《Story of Miracle》)中,我們能夠看到:比起渡邊信一郎總攬全局,該作的制作話語權更像是三足鼎立。
這當然可以理解,作為周年紀念作,兩家公司都愿意傾盡全力,希望盡可能發揮公司的特色,因此便催生了“一集作畫8000張”、“主角的對白和演唱分別由專人錄制”、“全球選角”等龐大工程。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總導演的渡邊難以面面俱到處理問題,而是有所側重。
那么他的工作重心在哪里呢?
當然是音樂相關的部分。
在紀錄片中,BONES的社長南雅彥就提到,渡邊之所以成為本作的總導演,正是因為企劃階段尋求意見時,渡邊說“想要做一個跟音樂有關的故事”。在獲得肯定和資源支持后,渡邊得以對“音樂”的視聽表現進行大膽地追求。
渡邊本人為演奏場景的錄制調整機位
由他本人半開玩笑的言語看來,本作的誕生說是“為醋包餃子”似乎也并不為過(雖然骨頭社可能不這么想)。
比起對音樂的高度重視,渡邊對該作的其他部分并沒有投入同等的心力。在《CAROLE & TUESDAY》發布會期間,記者詢問渡邊對角色設計提出了怎樣的想法,渡邊的回答是,想寫一個沒進入過社會、后來人氣逐漸高漲的角色,然后一家子都是好人——除此之外,他似乎并未做更多闡述。
這一點在該作的staff表有所呼應,在劇情和原案的構思上,BONES顯然是主要出力的一方。
此外一個有趣的事實是,紀錄片《奇跡的故事》中對BONES社長南雅彥、Flying Dog社長佐佐木史朗等多位核心創作成員進行了采訪,但渡邊信一郎本人卻從沒有面對鏡頭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的身影和言語只停留在日常記錄和發布會的錄制素材中,或許這能從側面反映渡邊內心對本作的態度。比起全心全意的作者性投入,我們也許更應將《CAROLE & TUESDAY》視作一項基于商業合作發揮個人興趣的作品——《太素傳奇》的出現想來與之類似,只是更加倒向商業的一邊。
或許這時有人要提出新的疑問——同樣是作為總監督,為什么《太空丹迪》就這么優秀呢?
正如前面提到的,總監督固然在職責上應當協調各方,但工程的龐大和個人創作意愿都決定了其工作難免存在力有不逮之處。因此,其余核心成員的水準同樣對作品質量起到重要作用。這里暫且以監督為例進行對比,《太空丹迪》的監督是夏目真悟,《CAROLE & TUESDAY》的監督是堀元宣,他們二位的水平各自如何呢?
夏目真悟部分執導作品
堀元宣執導作品
想必一目了然……
當然,以上的分析并非為渡邊信一郎強行挽尊,仿佛“他沒發揮好只是因為沒有盡全力”,更多是為渡邊近年來的“失敗”提供另一種理解的路徑。
事實上,渡邊本人也絕非全能型的創作者,他在擅長的題材方面存在明顯的局限。通過總結渡邊最知名的三部原創作品(《星際牛仔》《混沌武士》《太空丹迪》),我們能夠發現它們的共性:都是終極目的相對模糊、整體框架相對松散的單元劇。
相對地,同樣是原創作品,《東京殘響》卻以“反社會少年策劃恐怖襲擊”迅速制造懸疑氛圍,開展線性敘事的“貓鼠游戲”,但劇情卻逐漸失控。值得補充的是,《CAROLE & TUESDAY》也是線性連續的故事。
03
故步自封,或是 “回光返照”
至此,我們或許能夠對渡邊信一郎近十年來的創作狀態進行一個推測性的總結:
在建立個人品牌、具有較高的行業地位后,渡邊的作品帶有更強的商業合作性質,他在作品中投入的精力不如以往,也暴露出了固有的創作短板,但他仍然樂于借機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為大家帶來新鮮和滿足的體驗。
在此基礎上,讓我們回到開頭的話題:
我們還能相信《拉撒路》嗎?
可以看到的是,渡邊信一郎在該作中把持著多年未有的高度自主權,不僅獨挑了監督和原作,也在腳本方面居于首位,該作的“渡邊含量”得以保證。
此外,本作還邀請《疾速追殺》的導演查德·斯塔赫斯基作為動作監修,并由曾提名格萊美獎的爵士樂手Kamasi Washington領銜制作配樂。可謂給該作的視聽體驗上了雙保險。
但令人憂慮的問題同樣存在。首先,該作在開頭就確立了明確的危機和任務,渲染了緊張感,需要后續安排緊湊和精彩的情節以保證觀看體驗——前文已經提到,渡邊此前在類似作品中的表現并不令人滿意,第一集相對平淡的故事節奏也是一例佐證。
其次,很多觀眾在觀看第一集和PV時都有似曾相識之感——無論男主的設定、海報還是部分鏡頭,都使人聯想到《星際牛仔》。
設計風格高度相似的海報、和男主的雞窩頭
對吳宇森電影中白鴿元素的復刻
這種“貌合神離”的觀感不免令人懷疑:渡邊是否嘗試回到自己的舒適區、打一手安全牌。這樣的策略或許是資方Cartoon Network樂見的,畢竟《星際牛仔》確實曾在歐美地區引起極大的反響,查德·斯塔赫斯基的加入也與之有很大關系。
查德在渡邊擔憂前期預算時如是說
但我們同時也知道,保守的方針并不易產出優秀的作品。
當然,對渡邊本人來說,回到舒適區或許是一種省力的方法。他已經不再像年輕時那樣需要一部盡善盡美的作品來證明自己,并且有充分的余裕在自己更感興趣的聲畫表現上盡情探索。
因此,起碼對于他的新作《拉撒路》,比起等待另一次《星際牛仔》式的成功,我們不妨放平心態,享受純粹的視聽體驗。
畢竟,渡邊信一郎已經放下了他的包袱。我們或許也不必再心懷不甘以至痛心疾首,試圖在一身輕松的渡邊身上捕捉往日的幻影。
參考資料
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4411v7bM
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4411a7tK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PgjHbQRv4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7PbIZBcL6c
5. 渡辺信一郎 (アニメ監督) - Wikipedia
— 點擊圖片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