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我是槽三刀,一個喜歡吐槽的布衣青年!
“法律的尊嚴不在于其條文的威嚴,而在于執行時的一視同仁。”
近日,交警對肇事司機酒精檢測顯示超標,但第三天血液送檢后沒超標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4月17日,廣西柳州的王女士向記者反映,2024年4月13日晚,一退休法官蒙某某駕駛黑色SUV在濱江東路將正在騎行的父親撞飛數米遠,致其全身多處骨折并伴肺挫傷,需ICU搶救。
交警對肇事司機進行呼氣酒精檢測,結果顯示22mg/100ml(酒駕標準為≥20mg/100ml),蒙某某當場簽字確認。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
交警采集的血液樣本直至72小時才送檢,最終檢測結果為18.41mg/100ml,未達到酒駕標準。
雖然家屬已通過多種途徑要求重新鑒定血樣,但由于血樣保存超期可能無法復檢等原因,事發一年至今,賠償、追責問題等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三刀認為,酒駕事故需“立即提取血樣”,另外低溫保存、及時送檢也是防止證據失真的鐵律。
而本案中的血樣,竟然在常溫下滯留了三天,單是程序違規就足以讓檢測結果失去合法性。
更讓人震驚的是,雖然交警事后承認“未做剎車印檢測”,但這種對追責輕描淡寫的態度和“自查自糾”的疲軟姿態,讓我們看到的不是知錯能改的擔當,而是對程序違法的習以為常。
所以,輿論的焦點在于程序漏洞與特殊身份者的“柔性執法”慣性。
試想一下,連白紙黑字的《 責任認定書》都能在“延遲送檢”的過程中被改寫,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法律的天平是否真的能在“特殊身份”面前保持平衡?
法官,本是法律的守護者,現如今卻成為被質疑“利用司法經驗規避責任”的對象,這種身份反差帶來的撕裂感,我相信比事故本身更具沖擊力。
當“人情關系”取代“法律條文”成為案件處理的隱性規則,當“身份標簽”比“違法事實”更具影響力,法律的根基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侵蝕。
事件發酵至今,網友的追問很耐人尋味。
要是老百姓撞了退休法官會怎樣?
其實,像這種尖銳的質疑聲,指向的都是更深層的問題:倘若熟悉法律程序的人將專業知識異化為脫罪工具,執法者與司法者之間存在看不見的“默契”,那么普通民眾又該如何相信法律?
正如法律專家指出,現場呼氣檢測超標后未及時抽血,已構成“非法證據”,而交警在程序選擇上的“失誤”,更像是為“特殊身份”量身定制的“柔性執法”。
所以,此案件暴露出的不是個體的道德瑕疵,而是“特權”思想在執法領域的具象化。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句話既是對違法者的警示,也是對法治社會的期許。
面對這場程序正義與“特權”思想的碰撞,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對個案的嚴查,更要建立防止“特殊身份”干擾執法的長效機制。
無論是退休法官的知法犯法,還是交警的瀆職包庇,都應依法嚴懲,絕不能讓“退休”成為逃避責任的護身符,也不能讓“程序失誤”掩蓋故意違法的本質。
只有這樣,才能找回法治社會該有的模樣。
請【點贊】,點【在看】,把文章【轉發】給您身邊的人,謝謝!
微信最近更新規則啦,只有星標這個公眾號的讀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內容更新。記得:點公眾號頭像圖標—點右上角“...”—點“設為星標”,這樣就不會錯過更新啦~
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謹防失聯,可關注下面小號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
此外,對于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
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