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動力電池悄悄進入了“尷尬期”,具體表現為產品的進步越來越難取悅消費者。
就拿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車行業再次掀起的“超高速充電”來說,通過應用一系列新技術,一批全容量充電倍率4C~5C、高效區間充電速率7~8C的產品開始亮相(多家企業推出在即),意味著車輛可以在十多二十分鐘內完成完整充電。
與此前的全容量2C,高效區間4C~5C的動力電池(相當于半小時以上充滿,高效區間十多二十分鐘充好)相比,充電速率提升了50%~70%,將新能源車的補能速度提升到接近燃油車的水平。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數字大幅提升帶來的興奮感很快就消失不見。消費者實際面對的,仍是快充設施普及率低、商業快充成本高等問題,絕大部分用戶繼續每晚用自己7kW家充樁補能,甚至還要定時充上晚上12點最便宜的“峰谷電”。
與此同時,消費者持續吐槽的“冬季掉電”、“安全性”等屬性,技術的進展卻很緩慢。這種“長板越來越長,短板依舊還是那么短”現象的背后,是一個無情的事實:傳統路線的技術邊界,已經影響到了動力電池的發展。打破這一技術邊界,勢在必行。
技術路線,為何會限制創新?
想要革新動力電池的“技術路線”,首先肯定要找到問題出現在哪里。但很多人肯定想不到,這口“鍋”只能由電化學的基礎物理特性背。
就拿目前市占率最高的磷酸鐵鋰來說,常規的石墨負極構型下,其理論能量密度極限就是200Wh/kg左右,目前量產的產品已經做到了205Wh/kg,在不改變構型的情況下,潛力基本已經窮盡。
又因為目前乘用車留給動力電池的空間也十分有限,最合理的位置就是前后懸架“夾”著的底盤中部,空間十分有限,所以間接導致了使用磷酸鐵鋰的新能源車續航里程就是比較短。
假如想要進一步提高三元鋰的能量密度,目前唯一能夠量產的方案也是“半固態”,就是在隔膜兩側額外涂覆材料。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將容量密度進一步提升到360-370wh/kg的水平,但是其制造成本要比普通的三元鋰電池足足高上50%。
甚至可以這樣說,任何一種電化學體系(包括當下和未來的),都是“優點”與“缺點”的結合。代入到動力電池的6個主要性能維度,它們的優劣勢如下:
磷酸鐵鋰:價格便宜,安全性高,壽命長,快充性能一般,缺點在于能量密度低,低溫性能尤其差;
三元鋰:能量密度好,快充性能好,低溫性能好,壽命也不錯,缺點在于單位價格高,安全性理論上比磷酸鐵鋰差;
半固態和未來的固態鋰電池:能量密度很高,理論安全性更好,低溫性能也不錯,缺點在于壽命短,快充性能弱,價格非常貴。
鈉離子電池:安全性高,低溫性能尤其好,壽命長,快充性能也不錯,價格也便宜,只可惜能量密度比磷酸鐵鋰還低。
做個形象的比喻,目前動力電池中的多個化學體系,就像一個“偏科生”的集合,偏偏“老師”(消費者)最喜歡的是成績最均衡的學生。這種電化學基礎屬性與消費者對全維度均衡的期待之間的錯位,正是動力電池陷入“尷尬期”的真正原因。
問題明確了,那么解決思路也自然出現了,就兩條路:要么找到新的、更不偏科的電化學體系(現實中并不存在如此理想的元素);要么想辦法結合現有的電化學體系,讓他們優勢互補。
而寧德時代所選擇的,就是將第一條路線和第二條路線有機結合,最大發揮出全電化學體系創新的提升效果。
技術邊界,為什么能釋放創新?
寧德時代在今天舉辦的“超級科技日”上發布了三款重磅新產品,以及一系列對應的技術創新。其中最能體現“打破技術邊界”效果的,當屬“寧德時代鈉新電池”。
早在4年前,寧德時代就率先發布過第一代鈉離子電池,展現出鈉電池的應用優勢與產業前景;經過幾年的進一步探索,寧德時代如今發布了“寧德時代鈉新電池”,實現了鈉離子動力電池的大規模量產和應用,多種性能都非常突出:
電芯能量密度達到175 Wh/kg,輕松具備超500公里的純電續航能力和200公里以上混動續航能力。還支持峰值5C的超充能力;
在-40℃的環境下電芯能量保持率仍達90%,極寒環境也不掉電;
循環壽命超強,理論上擁有超過10000次循環壽命(磷酸鐵鋰一般為3000次);
安全性能特別突出,電鉆穿透、鋸斷電芯、多軸向擠壓,等極端濫用測試下依然不起火、不爆炸。
在性能屬性之外,“鈉新電池”最大的優點在于其不依賴鋰資源,最核心的鈉元素可以在地殼和海水中輕松提取。要知道,鋰資源僅占地殼的0.006%,且超過七成集中于南美“鋰三角”等少數區域,而鈉是它的 420 倍,“鈉新電池”的規模化應用,可以破解全球新能源發展被“卡脖子”的困局,為全球各個國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全新選項。
鈉離子電池在壽命到期之后,還可以通過極片直熔再生、無毒材料使用等方式實現更高效率的回收路徑,顯著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鈉電池展現出了明顯不同于鋰電池的綜合屬性,為實際應用帶來了更多可能。
技術更新思路,“重塑”動力電池
如果說“鈉新電池”打破了材料本身的性能邊界,拓展了動力電池的低溫應用場景,夯實了新能源發展的基礎;那么本次寧德時代在科技日上發布的另外一款產品“驍遙雙核電池”則是做到了讓全電化學體系優勢互補,最大化提升全場景的應用效果。
它的創新點聽起來其實“很簡單”——采用“跨化學體系電池設計”,從而繞過單一化學體系的理論極限,重新構建動力電池的技術邊界,而這款產品核心技術點的其中一項就是“寧德時代雙核架構”。
這個雙核結構也“很簡單”,就是寧德時代將常規的電池包,分成了物理層面分隔的兩個空間,一個是“主能量區”,另外一個是“增程能量區”。
這個分區的最大特點,就是兩個區域的電化學體系種類,電芯的具體構型、電壓的高低、運行時的熱管理,甚至是熱失控時的安全防護,都被相應“分割”。一下子給電池包綜合性能帶來了兩個重要改變:
你可以在兩個區域拼不同種類的電池(例如鈉+鋰,又或者是不同種類的鋰電池,也可以是低壓+高壓),實現兩種電化學體系的性能融合;
兩個區域的管理相互獨立,一個區域如果出現問題,另外一個區域仍可以保持可用。在極限的熱失控條件下,甚至能提供備份的高壓(行駛動力)或者低壓(車機門鎖等)供能。
為了最大化發揮“雙核架構”的效用,寧德時代為其匹配了“自生成負極技術”。簡而言之,這項技術最大的特點是“負極不再使用傳統的石墨材料”。讓電芯的放電過程從此前的金屬離子嵌套在碳結構中,變成金屬離子直接以金屬形式沉積在集流體上。
因為整個過程更加接近于本質的原電池結構,“自生成負極電池”在不改變不改變基礎電化學反應的基礎上,犧牲部分放能和充能速度,能實現能量密度的大幅躍升。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電池體積能量密度可以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也可以提升50%。
而傳統的電芯結構和“自生成負極電池”結合之后,一下子就獲得了極強的綜合性能。
以“寧德時代鈉新電池”和“磷酸鐵鋰自生成無負極電池”的“鈉鐵”組合為例,鈉新電池讓電池包擁有了卓越的低溫環境使用表現:-40℃環境下依然能保有90%的可用電量,且動力基本不衰減;后者優秀的能量密度,提升了電池的綜合續航,不僅適合北方低溫通勤,還能說走就走旅行。
“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和“磷酸鐵鋰自生成無負極電池”的“鐵鐵”組合,后者同樣也可以彌補前者的能量密度短板,而前者優秀的循環能力和快充特性,非常適合日常通勤。全電池包續航增加至1000公里續航(純磷酸鐵鋰電池包一般續航上限600公里)。
“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三元自生成負極電池”的“三元鐵/雙三元”組合,不僅實現了超長續航,還能提供1兆瓦強勁動力。雙三元的組合,在軸距3米的轎車上,配電量可突破180度電,純電續航里程輕松突破1500公里,大幅提升純電乘用車的續航能力。
寧德時代本就不弱的單個電化學體系,通過“雙核架構”的組合,最終演變為了“不同成本區間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電池性能最優解”,也讓擁有系統級解決方案能力的“驍遙雙核電池”成為了真正的“六邊形戰士”動力電池。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遠遠不是“驍遙雙核電池”的極限,寧德時代在發布會現場通過一個短視頻展示了未來更多核、更復雜組合的可能性。
例如行業期待已久的固態電池,雖然理論能量密度更高,理論安全性也更高,但其初期造價必定會比液態電池貴上許多倍。如果將其也引入“驍遙雙核電池”,就可以像寧德時代此次展示的方案一樣,實現多種電化學體系的深度配合。既實現了更優秀的電池包綜合性能,同時又能通過實際應用幫助固態電池真正應用落地。
很顯然,“驍遙雙核電池”和“鈉新電池”一樣,也是寧德時代打破技術邊界價值的最好證明。
作為目前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絕對一哥”,中國憑借著全行業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走出了一條“后無來者”的崛起之路。
作為新能源行業的領軍者,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持續深耕。單剛剛過去的2024年,公司就在研發上砸下了186億元的重金,六個研發中心,2萬名研發達人日夜奮戰,攻克了一項項技術難關。
可以預見的是,寧德時代對于技術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隨著一系列令人驚嘆的技術突破不斷涌現,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還將變得越來越堅實。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68629.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