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1943年7月,胡宗南在西安宴請周總理,宴會上還有很多當年的黃埔將官。
胡宗南率先來了個下馬威:
“歡迎周先生光臨西安。還請周先生和我們這些學生一起,祝領導全國抗戰的蔣委員長身體健康!”
周總理毫不猶豫地站了起來:
“為了表示共同抗日的誠意,我作為共產黨員,愿意為蔣委員長的健康干杯。各位都是國民黨黨員,也請各位為毛澤東主席的健康干杯?!?/p>
在場的所有黃埔將官頓時傻眼了,周總理見狀將酒杯輕輕放在了桌子上:“看來各位有難處啊,那這杯酒就免了吧?!?/strong>
這個時候,一旁的將官夫人們出馬了:
“周先生,我們雖然不是您的學生,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黃埔軍校倡導黃埔精神。為了發揚黃埔精神,我們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p>
周總理豈能不知道這些人的目的,一句話就讓在場的黃埔將官對“周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
黃埔師生
周總理和胡宗南是在黃埔軍校時期相識的,周總理的身份是老師,而胡宗南則是學生。
最初,胡宗南并沒有把周總理放在眼里。
一是因為當時胡宗南28歲,周總理則年僅26歲。
何況胡宗南是黃埔的第一期生,深得蔣介石的賞識,很多人都稱他是“天子門生第一人”,一個沒什么成就,還小他2歲的老師,確實很難入他的法眼。
不過,在之后的相處中,胡宗南很快就轉變了對周總理的看法。
在當時的黃埔軍校中,有這樣一種風氣,不少人認為學生是來學用兵打仗本領的,老師教軍事方面的知識就好,至于政治不過是一些迂腐的說教,不僅無用還浪費時間。
持有這種觀點,不僅僅是學生,還包括了一些老師,以至于周總理所擔任的政治部主任一職只是一個空架子。
但周總理不這么看,軍人要懂得怎么打仗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明白為何而戰。不明白戰爭的意義,部隊要么會變得消極,要么就會為禍一方,變成軍閥。
所以在周總理接手了政治部后,就進行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起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制度,加強政治教育,還成立了專門的軍校教導團來做政治工作。
周總理狠抓政治工作,也很快在軍事上看到了效果。
1925年,黃埔軍校的學生成立校軍,參加了對陳炯明的討伐。
在這次戰役中,這支新成立的部隊立下了赫赫戰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周總理的政治工作帶來的軍容軍紀的改變。
也因此,胡宗南改變了對周總理的看法,與他變得親密起來,發自內心地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
黃埔軍校是第一個國共合作的產物,意在培養起一批對中國革命有幫助的軍事人才。
但是在蔣介石出任校長后,開始迫害共產黨人,意圖把黃埔軍校據為己有,把學生都培養得只效忠于他一人。
1926年3月,蔣介石發動“中山艦事件”,包括周總理在內的共產黨人都不得不離開。
因為政治上的敏感,在這一時期很多原本與周總理要好的人,為了避嫌都不得不與他保持距離。
4月29日,胡宗南帶著幾個同學,趁著夜色最后一次來到周總理的住所看望他。
也是從這一次相見開始,兩個人的身份不再是單純的老師和學生,更是代表著共產黨與國民黨,兩個人都想要把對方爭取到自己這一邊來。
當晚胡宗南從周總理的住處出來后,對同行的同學說:“周總理是個人物,我為校長感到惋惜。”
周總理也一直沒有放棄胡宗南,一直與他保持著聯系,1936年時還寫信給他,希望他能勸蔣介石停止內戰。
在信中,周總理對胡宗南更是以“兄”相稱。
不論兩人的私交如何,隨著國共兩黨的關系破裂,兩個人的關系也變得敏感緊繃了起來。
鴻門宴會
黃埔軍校一別后,兩人再相見已經是1943年時。
當時毛澤東剛剛粉碎了蔣介石閃擊延安的企圖,胡宗南為了維持兩黨表面的穩定,特意安排了酒宴招待了路過西安的周總理。
這場酒宴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美好,而是暗潮洶涌,在酒會開始前,胡宗南就要求手下一定要把周總理灌醉。
而周總理在這次宴會上的表現,比《三國演義》中的“單刀赴會”還要來的精彩。
酒會開始后不久,胡宗南就舉杯起身說:“請周先生同我們一起舉杯,祝領導全國抗戰的蔣委員長身體健康,干了這第一杯?!?/p>
看似簡單的祝酒詞,背后卻是大有深意。明明蔣介石前不久還在策劃閃擊延安,但胡宗南卻特意強調蔣介石正在領導全國的抗戰。
而且這是“第一杯”,只要周總理同意喝了這第一杯,就沒有理由拒絕“第二杯”、“第三杯”,想不被灌醉都難了。
周總理是何等地聰明,又怎能看不出這話里的陷阱。
只見周總理同樣舉杯起身說:“我作為中國共產黨員,愿意為蔣委員長的健康干杯,只是也同樣希望各位國民黨的同志也能為了我們毛澤東主席的健康干一杯!”
此話一出,現場頓時鴉雀無聲,共產黨人可以坦坦蕩蕩地祝福蔣介石,國民黨的人敢為了毛澤東干杯么?
周總理早就料到胡宗南等人不敢接招,于是打圓場說:“我知道各位有難處,我也不愛勉強,那這杯酒,我們就都免了吧?!?/p>
第一輪的敬酒攻勢失敗后,胡宗南很快又組織了第二輪的敬酒。既然搬出蔣委員長來沒辦法來周總理喝酒,那這回就以黃埔軍校的名義讓你喝。
胡宗南示意在場的十幾位同行的將領夫人上前給周總理敬酒,帶頭的一位說:
“周先生,我們雖然不是您的學生,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黃埔軍校倡導黃埔精神。為了發揚黃埔精神,我們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p>
這句話也同樣是綿里藏針,國共兩黨有隙,你不喝第一杯。這回以黃埔軍校的名義敬你,總不能不喝了吧?
一旦周總理喝了第一杯敬酒,在場十幾位夫人太太,一人一杯,非灌醉了周總理不可。
但周總理面對這來勢洶洶的“娘子軍”依舊不慌不忙,他說:“既然太太們說到了黃埔精神,想必各位對黃埔精神也是耳熟能詳吧?誰能說出黃埔精神來,我就和她喝一杯!”
此話一出,幾個夫人一下就亂了陣腳,交頭接耳一陣,也沒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胡宗南只是吩咐她們來敬酒,盡可能地把周總理灌醉,誰能想到還要背什么黃埔精神?
這第二輪,胡宗南又敗了。
接連化解了胡宗南的兩輪攻勢后,周總理也不會一直被動應對了。
周總理舉杯上前,對眾人說:
“今天我們匯聚于此,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收復被日寇侵吞的大好河山,所以我希望能借著這個場合敬大家一杯,希望我們能一同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大富足的國家!同意我說法的,請干了這杯酒!”
說完便一飲而盡。
不管是國共合作,還是三民主義,在場的誰敢不同意?哪怕是不情愿,也得干了這杯酒。
這三輪借著勸酒名義的較量,最后都是周總理贏了,胡宗南也只落了個自討沒趣。
竊聽風云
經過了幾年明里暗里的較量,周總理也深刻意識到想要勸降胡宗南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胡宗南對蔣介石忠心耿耿,蔣介石也十分器重他,胡宗南在國民黨里的官是越做越大,1945年抗戰結束后,胡宗南已經做到了上將的位置。
既然無法招降,何必反過來利用胡宗南對蔣介石的這份忠心呢?
早在1937年時,周總理就把熊向暉安排到了胡宗南的部隊之中,負責情報工作。
熊向暉在部隊里一直表現突出,深得胡宗南的賞識,在1947年時,升他做了機要秘書。
當時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這個心腹,是周總理早早就安插進來的地下黨。
當時胡宗南原打算資助一些青年去歐美留學,一共選了17人,他不知道的是,這17人中包括熊向暉在內,有3人其實都是共產黨的人。
熊向暉夫婦
不過最后熊向暉并沒能出國留學,并不是胡宗南發現了他的身份,而是當時國民黨已經決定對延安發動進攻,胡宗南想把熊向暉留在身邊。
熊向暉也因此能向延安傳回大量寶貴的情報。
在進攻延安前,胡宗南交代了熊向暉三件事,一是給他帶上幾本《水滸》和《三國演義》做做樣子,好稱他大將的身份。關羽《春秋》不離手,我胡宗南自然也得在打仗時翻翻書。
二是命人全文抄收新華社播放的陜北戰況消息和評論。
三是準備一臺最先進的收音機。
熊向暉在準備這三樣東西之余,自然也是把這條情報送回了延安,更重要的是他還傳回了胡宗南對于延安的作戰計劃,以至于從一開始胡宗南的一舉一動就全在我軍的眼皮子底下了。
胡宗南本想是通過報刊和廣播掌握我軍的動向,可是已經在情報上落于人后的他,又怎能從廣播里聽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那段時間,他從廣播里連連聽到的只有解放軍殲滅國民黨部隊的捷報。
等到5月14日,胡宗南在廣播里聽到了周總理在真武洞的三戰三捷大會的報告后,再也沒有聽廣播了。
被他留下的熊向暉此時也沒什么事了,于是他又安排熊向暉繼續去美國留學。
等到熊向暉去了美國后不久,胡宗南才得知了他真實的身份,聯想之前的種種,他才明白自己從重用熊向暉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輸得一敗涂地了。
這個局,早在1937年時,周總理就已經為他布下。
這十年間,胡宗南在國民黨里節節攀升,熊向暉在胡宗南的身邊也是節節攀升,胡宗南就這樣帶著周總理早早埋下的雷,深入了國民黨的核心。
難怪后面毛澤東評價熊向暉時贊揚他一個人能頂幾個師。
熊向暉
最后的勸降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周總理都沒有放棄把胡宗南爭取到共產黨這邊來。
1949年9月,周總理派了張新去勸降胡宗南。
之所以選擇張新,是因為張新不僅僅之前是胡宗南的心腹,跟他還是老鄉。
在解放戰爭中,張新戰敗被俘,在共產黨人的勸說下棄暗投明,投身到了解放全國的偉大事業之中,深得彭德懷的重用。
張新見到胡宗南后就講起了自己這段時間在解放軍部隊里的見聞,雖然解放軍和國民黨軍一樣都是中國人,但仿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間。
解放軍的紀律,斗志和高尚的追求無不讓他動容,他并不是為了活命才投降的,而是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棄暗投明的。
其實張新說的這些事,胡宗南自己心里都明白,他打心底里佩服周總理的才干與為人,他也曾是周總理的學生,受過他的教導。周總理帶出來的部隊,能差得了么?
他也明白國民黨已經是大勢已去,自己正坐在一艘即將沉沒的巨輪之上。于利于義,投入共產黨都是胡宗南最好的選擇,只是他一直過不去心里的一個“忠”字。
沉默許久后,胡宗南問了張新一個問題:“你怎么看文天祥?”
張新明白胡宗南的言下之意是想要學習古人文天祥,寧死不屈才是真英雄。
張新提醒他說:“文天祥之所以是英雄,不僅僅是因為他不投降,更重要的是他不向異族屈服,國民黨發動內戰是倒行逆施,效忠國民黨,怎么能和文天祥相提并論呢?”
在聽到了張新的回答后,胡宗南又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之中,他知道張新說的是對的,搬出文天祥來也不過是他最后的自我安慰。
理是這么個理,但情義這一關,他怎么也過不去。蔣介石是民族的罪人,但也是他的恩人,最后他只能哭著說:“士為知己者死”。
胡宗南與妻子子女
這是周總理最后一次勸降胡宗南,在這之后不久,胡宗南就跟著蔣介石去了臺灣,并老死在了那里,享年66歲。
即便如此,周總理也表示,要公正客觀地評價胡宗南,他跟著蔣介石是不好,但他也曾奮力地抗擊過日本侵略者。
在他的心中一直是有正義感的,只是選錯了效忠的對象。
如果胡宗南當初選擇效忠的不是老鄉校長蔣介石,而是老師周總理,是否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呢?
參考文獻:
黨員文摘:《周恩來機智化解胡宗南勸酒》熊向暉2019-03-01
黃埔 2022-09-01 1926年4月29日晚,黃埔第一期畢業生胡宗南等到周恩來交卸軍校政治部主任后的臨時住所看望周恩來
炎黃春秋 2022-04-05 《知己知彼 克敵制勝 —轉戰陜北中的情報工作》秦正
理論導報 2011-04-20 “熊向暉,一人可頂幾個師”
中國報業 2012-11-15 《揭秘胡宗南收聽新華社廣播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