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地球的地理和氣候構造與今天截然不同,曾經(jīng)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盤古大陸,正處于高度分裂的過程中,這次分裂產生了兩個巨大的陸地板塊:勞亞大陸,由現(xiàn)在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地區(qū)組成,岡瓦納大陸,包括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亞和南極洲。
由于濕度充足,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占主導地位,這有利于巨型蕨類植物、蘇鐵和針葉樹組成的茂密森林的繁衍,全球平均氣溫比今天高 5 到 10 攝氏度。
陸地上以恐龍為主導,海洋中有魚龍和蛇頸龍等海洋爬行動物,天空中則有翼龍。第一批現(xiàn)代生態(tài)系統(tǒng)開始形成。
不僅地球的樣子不同,天空中的星星也不一樣。月球每年以 3 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這意味著 1.5 億年前,月球離地球近得多,導致當時的白天更短。在滿月的夜晚,月球反射的光線要強烈得多,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夜間光源,使得動物們在夜晚能夠毫不費力地視物。
所以穿越到侏羅紀感覺,更像是穿越到了另一個星球,在地球表面,主要的陸地捕食者不是標志性的霸王龍,它要在數(shù)百萬年后的白堊紀才出現(xiàn),而是異特龍,這種可怕的捕食者可以長到12米長,體重約2噸,頭骨和有力的下顎布滿了彎曲的、鋸齒狀的牙齒,這些牙齒是為撕裂肉體而設計的,人類在它眼里就是小零食。
雖然異特龍是最常見的捕食者,但它并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捕食者當屬最大蠻龍,它可能是晚侏羅紀最大的捕食者,它可以長到13米長,估計體重為4噸,處于食物鏈的頂端。
如果你穿越的時候碰到異特龍,還能用現(xiàn)代武器對抗一下,但是碰到蠻龍還是不夠的,因為它的身體龐大,皮膚厚實,子彈可能無法使它在攻擊時減速,而且它會在你試圖自衛(wèi)的時候把你吃掉。
除了這兩種巨型捕食者,較小的捕食者也可能對穿越時空的你構成威脅,其中之一是角鼻龍,它可以長到7米長,體重接近1噸,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35公里。
甚至食草動物也并非無害,侏羅紀時期的食草恐龍,如梁龍或腕龍,長達27米,體重30噸,堪稱侏羅紀大半掛,人類在它面前連減速帶都不如。
天上的翼龍也不可小覷,作為最早進化出主動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喙嘴翼龍翼展可達 2米,體重約20公斤,它們的下顎布滿鋒利的牙齒,用于捕捉魚類和小動物,飛行速度估計為每小時60公里,能夠進行快速伏擊。
雖然它的體型不足以捕食人類,但它們的爪子和喙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更可怕的是盧索納特翼龍,翼展超過3米,有一個長長的、鋒利的喙,非常適合刺穿獵物,盧索納特翼龍主要以魚類為食,但也可以捕食小型爬行動物或較大的哺乳動物。
所以說在侏羅紀時期,天空和陸地都充滿了捕食者,人類這種小型哺乳動物,如果不帶上現(xiàn)代科技的話,根本無法在侏羅紀時期的地球上存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