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化、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改變以及人類與野生環境接觸的日益頻繁,蜱的分布范圍不斷擴大,其攜帶的病毒也更易跨越生態屏障,感染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宿主。
早在2023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和國立感染癥研究所曾表示,該國死亡的一名患者,被發現是死于一種名為Oz病毒(Oz virus, OZV)的新病毒導致的心肌炎。這也是全球首例人感染Oz病毒并死亡的病例。
根據發布的資料,這名70多歲的女性患者住在茨城縣,2022年初夏因出現嘔吐、發高燒等癥狀到醫院就診,但新冠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均為陰性。患者居家觀察中病情惡化被送醫,數日后突發心室纖維性顫動而死亡。
OZV最早于日本從一只鉗蝽蜱屬(Amblyomma)的蜱中分離獲得。實驗研究表明,OZV具有引發人類致死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能力,提示其可能具備較高的公共衛生風險。
2025年4月,美國CDC雜志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Oz Virus Infection in 6 Animal Species, Including Macaques, Bears, and Companion Animals, Japan”的研究性文章,該研究通過對日本各地哺乳動物血清樣本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野生動物中存在較高的OZV中和抗體陽性率。同時,約2.8%的家犬和1.0%的家貓也呈血清陽性。大多數血清陽性動物分布在日本中部和西部地區。
這些結果表明,OZV可感染多種動物,包括伴侶動物和非人靈長類動物,并已在日本中西部地區廣泛分布。該病毒的傳播具有潛在公共衛生風險,因此亟需采取進一步的防控措施,以防止這種蜱媒人畜共患病的傳播。
OZV中和抗體陽性動物的分布與地理分析
PRNT80(80%斑塊減少中和試驗)結果顯示,日本2007–2023年間,OZV抗體陽性率在野豬為27.5%、梅花鹿56.1%、日本獼猴19.6%、亞洲黑熊51.0%、犬2.8%、貓1.0%。
圖1. 日本的地區劃分
按地區統計,北海道和東北地區未檢出陽性動物。關東地區中,群馬和千葉的梅花鹿陽性率較高(72.0%、54.2%);中部、關西、四國和九州各地則在多種動物中發現抗體陽性,尤以亞洲黑熊陽性率高達82%-100%不等。OZV陽性動物的最東和最北分布分別為千葉縣與群馬縣,北、東方向未見更遠分布。
圖2. 2007-2023年日本各縣6種動物奧茲病毒中和抗體陽性個體的地理分布
OZV RNA檢測結果(無病毒RNA陽性)
在日本全國范圍內對部分動物血清樣本進行實時RT-PCR檢測(野豬、梅花鹿、日本獼猴、犬、貓共432份),未檢出OZV RNA,提示本研究樣本中無病毒血癥存在。
ELISA檢測與中和實驗結果一致性分析
基于ROC曲線分別設定4類野生動物的ELISA陽性閾值(OD):野豬0.170、梅花鹿0.075、日本獼猴0.120、亞洲黑熊0.110,對應ELISA陽性率分別為27.5%、39.9%、16.3%、43.4%,與PRNT80一致性分別為97.1%、81.5%、95.4%、85.9%。犬貓因樣本陽性率低未設OD閾值。茨城縣動物醫院樣本均陰性,愛媛縣發現1犬1貓陽性,且兩者IgM均陰性。陽性犬多為體重>8.8kg的成體,體重與抗體陽性顯著相關(p < 0.05)。
圖3. 2007-2023年日本6種受試動物血清樣品中病毒中和試驗(陽性與陰性)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Oz病毒結果的比較
總結
該研究基于日本全國范圍內6種動物的血清樣本,開展了Oz病毒(OZV)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OZV在梅花鹿、亞洲黑熊、野豬和日本獼猴等野生動物中具有較高的抗體陽性率,而犬貓等伴侶動物中抗體陽性率較低。
OZV陽性動物主要分布于日本關東以西地區,其分布與疑似傳播媒介Amblyomma testudinarium蜱蟲的地理分布大致一致。盡管目前僅有一例人類感染病例,但鑒于OZV在野生動物中廣泛存在,仍需進一步評估其公共衛生風險及潛在宿主范圍。
文章鏈接: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31/4/24-1574_article
主編微信
注:添加微信請備注昵稱+單位+研究
生命科學綜合交流QQ群:6813418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