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美國商務部敲下重錘。
一口氣把柬埔寨、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四國的太陽能產品,打上了“傾銷”標簽,征上了重稅,最高的達到了3500%。打得最狠的是柬埔寨,理由是“拒絕配合調查”。
美國對這四個國家下手,其實早就埋下了。
2022年,美國國內幾家太陽能企業聯合搞了個請愿,指責說中國太陽能企業在東南亞設廠,是在“借道出口”,規避美國原來對中國的關稅。
他們跑到美國太陽能制造貿易委員會掛名給政府施壓,這事一拖就是一年,硬是把“東南亞四國通中”這頂帽子扣了下來。
這幾國工廠里,大部分設備、技術和原材料,還是中國給的,美國要的不僅是錢,而是“站隊”的態度。特朗普想用這一波高稅率,逼這些國家跳船。
可事情發展,并不如他愿。
馬來西亞態度很快亮了出來,部長扎夫魯直接發話,多邊主義不會變,合作不會停,立場不會軟。既不對中國冷臉,也不對美國磕頭。
泰國那邊更干脆,副總理皮猜原定4月23日去美國談判,前腳剛放出消息,后腳就說“延期”。
越南這邊更有意思,美方宣布加稅的當天,中越兩國在北部灣搞了一次聯合巡邏。這動作雖然沒明說啥,但誰都懂分量。
那柬埔寨是媒體盯得最緊的地方,可就在4月18日,中國國家領導人飛赴柬埔寨,兩國還一起發布聯合聲明,合作名單拉得老長,從鐵路到飛機,樣樣不落。
東盟
有意思的是,美國的那一套高壓政策,其實不光是特朗普一個人的主意,背后推波助瀾的,是一群企業利益集團。
美國商務部拿的不是“國家數據”,而是行業請愿。太陽能產業在美國一直水土不服,現在想靠打壓競爭對手來續命。
企業給政策出點子,政府給企業抬轎子。政商一拍即合,這不就是打著“公平貿易”的旗號干壟斷的事嘛?
更荒唐的是,這些征稅不僅是未來的,還要“追溯性”補繳,也就是說,之前買賣都算賬,這操作在法律邊緣跳探戈。
但特朗普政府不在乎這些,他只要一個結果,聽話,問題是東南亞國家不傻。
一邊是打壓你,一邊又說給你機會,誰信?
況且,美國也不是第一次這么干了。當年加拿大、墨西哥,那都叫盟友了,不也被特朗普稅得直翻白眼?
這幾國看得明白,真跟美國走近了,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中國沒閑著,2025年初到4月中旬這段時間,中國領導人密集出訪了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帶的不是空話,是合同,是資金,是項目。
中越談港口整合,中柬推高鐵延伸,中馬啟動新能源共建。
這不是走個過場,是把實打實的合作扔到桌上。中國還帶了企業去,不是政府自說自話,是一體推動。
更妙的是,中國媒體配合度極高,國內外都在講“共建命運共同體”,潛移默化地讓東南亞輿論場形成了“靠中國沒錯”的氛圍。
相比之下,美國那邊除了喊話,沒看到一條像樣的扶持政策。
稅收壓下去了,項目沒上來,企業怎么辦?老百姓怎么看?東南亞國家心里有桿秤。
再說白一點,中國是他們的最大貿易伙伴,是最大出口市場,是主要投資國。不看情面,也得看飯碗。
尤其是疫情后,很多國家靠承接中國產業鏈緩過氣來,這時候要“背刺”中國,真的是自斷一臂。
所以,等美國關稅政策一宣布,各國非但沒急著“靠攏”,反而都轉了個身,貼得更近中國。
美國吃了一嘴灰,還不好說出來。
這就是局勢最耐人尋味的地方,越打壓,越疏遠,越想圍堵,越讓人聯想起“不靠譜”。
美方想的那套二選一,沒成,反而讓中東南亞的合作更上一層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