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文章免費,免費!!!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1981年,已經68歲的王恩茂,突然接到中央通知:調回新疆任職。
王恩茂
接到調令后,他立馬召開了會議。在會上,他眼含熱淚告訴眾人:
“我父親83歲時得了胃癌,在南昌動了手術,他當時想回江西永新縣老家休養,死了也能落葉歸根,但我沒同意。”
與會眾人聽著王恩茂將軍的話也都羞愧地低下了頭。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江西人,王恩茂為何不肯將老父親安葬家鄉?他又是如何與新疆結緣的呢?
一、筆桿子里出秀才
王恩茂15歲就參加了革命,雖然學歷不高,但憑借一股不服輸的干勁,很快就在隊伍中脫穎而出。
19歲就擔任了永新縣縣委秘書長,剛滿20歲,王恩茂就成為了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的貼身秘書。
王恩茂知道,作為領導秘書,文化關是一定要過的。于是他抓緊一切時間磨煉自己的文筆,很快就成為了機關小有名氣的筆桿子,大家都親切地叫他“秀才”。
王恩茂(右)
對于只有初中文化的王恩茂來說,這是同志們對他最大的肯定。
長期伏案寫作是秘書工作的常態,正是在這樣高強度的鍛煉,讓王恩茂快速成長起來。后來他從南京軍區調到吉林省委任職,身兼政軍多個職務,當年做文秘的經歷幫了他大忙。
不過長期的文字工作也影響了王恩茂的健康,特別是年紀漸長,長期伏案帶來的職業病開始顯現。
有一次開會,王恩茂有篇非常重要的講話稿要寫,為了趕時間他連續工作了好幾個小時,結果突發眩暈,嘔吐不止,醫院診斷是過度疲勞導致的。
醫生叮囑他必須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不能太過操勞。
但工作大過天的王恩茂并未聽從醫囑,匆匆休息2天后他又干勁十足地投入了工作。
這樣不要命的工作,最終導致了王恩茂在80多歲時視網膜受損,最終眼睛失明,身體行動也很不方便。
二、挺進西北解放新疆
從早年的經歷來看,無論如何也不會將王恩茂與新疆聯系起來。那么這個江西漢子,是如何與新疆結緣的呢?這就要追溯到解放戰爭時期了。
1949年,王恩茂在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擔任政委。當時他接到司令員王震的命令,和軍長郭鵬帶領部隊挺進大西北,掃清國民黨的殘余勢力。
戰勢非常順利,7月時他們便以“鉗馬打胡”的方法,一舉殲滅了當地的敵軍部隊。后來又一鼓作氣,消滅了胡宗南的主力軍,打贏了西北解放戰爭決定性的一戰。
所向披靡的第二軍士氣高昂,很快就占領了河州,端了馬家軍的老巢。9月,王恩茂與郭鵬率領部隊,與西寧的第一軍順利會師。
進入祁連山草原后,他們接連克服了高山缺氧、暴風雪等困難,英勇作戰,最終占領了張掖等重要城鎮,與第二兵團匯合。
在解放軍的強大威懾下,國民黨新疆警備司令部和省政府內部都產生了巨大分歧,最終全部通電起義,新疆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兵不血刃和平解放。
此后,王恩茂部一路西行至南疆,清掃國民黨漏網之魚。10月,國民黨在哈密制造混亂,將銀行洗劫一空。
王恩茂等人抵達后,立刻組織人員撲救暴徒引發的大火,解救被困群眾。在火情穩定后,他們又組織人員安置,向受災群眾發放救濟糧。
不久,引發此次騷亂的國民黨分子就被緝拿歸案,受到了嚴懲。
11月時,得知和田將會發生武裝叛變的王恩茂,立刻急電正在附近的部隊前往鎮壓。
執行此次任務的是第五師十五團,他們星夜兼程趕往和田,穿越了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成功將敵人的陰謀粉碎在搖籃中。
12月,第二軍成功解放南疆各地,最后在天山山麓駐扎下來,接管了我國南疆的邊防。為了便于管理,第二軍在黨委的基礎上,又建立了喀什區黨委,書記就是王恩茂。
此時的第二軍下轄4個軍分區,不僅在邊境線上設置了偵察部隊,還在昆侖山、帕米爾高原等人跡罕至之處插上了象征國家尊嚴的五星紅旗。
這時的王恩茂心中感慨萬千,他是經歷過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但解放新疆的經歷讓他不由地感嘆,自己又經歷了一次偉大的長征。
(王恩茂日記)
三、扎根新疆開荒種糧
在王恩茂部隊接管新疆之后,美國駐烏魯木齊的副領事就開始冷嘲熱諷:共產黨的部隊會被餓死在新疆。平心而論,這位副領事話雖然難聽,卻有幾分道理。
根據當時的情況,接管新疆之后,包括解放軍、新疆本地部隊和投誠的國民黨部隊在內,大約有20萬人嗷嗷待哺。
面對如此大基數的糧食消耗,斷供是遲早的事。以瑪納斯河畔部隊的供應能力為例,每人每天只能分到200克糧食。
除此之外,北疆2萬多匹軍馬的草料也成了大問題。軍區下轄的西藏阿里騎兵,靠打獵為生已經200多天了。
如果說沒有糧食還可以用錢解決,那么缺錢就成了關鍵問題。
新疆軍區每月用專機從北京運錢,然后用這筆錢從蘇聯進口糧食以解燃眉之急。讓人無奈的是,經過核算,這批進口糧食的運輸成本是購買糧食價格的7倍。
(新疆兵團開荒)
所以這時的新疆軍區,面臨的是缺糧缺錢,隨時可能因沒錢買糧餓肚子的困境。為此,軍區領導當機立斷,要求部隊至上而下,必須全部參加生產勞動,任何人都不可以搞特殊。
王恩茂本人在南泥灣開荒時就是生產模范,此次參加新疆生產,更是身先士卒。
他鼓勵部隊同志:“兵無糧則散, 民無糧則亂。我們要發揚南泥灣光榮傳統,用坎土曼 (新疆農具) 砸碎別人的預言!”
以王恩茂為代表的中國人不服輸、不放棄的頑強精神,在新疆開荒生產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新疆部隊大開荒的場景,如果讓那位說風涼話的美國大使看到,一定會驚掉下巴。
十幾萬解放軍扛著農具,浩浩蕩蕩分布在廣袤的荒原上。整整3年的大生產運動,徹底打碎了部隊會被餓死在新疆的預言。
每天天不亮,王恩茂就帶著部隊出發墾荒,一天16個小時的鋤地,收工時每個人手上都布滿了血泡,磨破后流出的鮮血滲進了木制的鋤柄。
大家累到沒力氣吃飯,有的邊吃邊睡,嘴里的飯還來不及嚼碎,呼嚕聲就響起來了。
更讓人忍俊不禁的是,有的戰士打瞌睡不知道手里的饅頭掉了,迷迷糊糊中摸起地上的土疙瘩就吃,結果吃了一嘴泥巴。
(新疆兵團開荒)
都說有志者事竟成,毫無疑問,王恩茂等新疆的建設者們,辛勤的汗水沒有白流。在大墾荒當年,他們就播種了80多萬畝土地,糧食收成達到了6580萬斤。
截至1952年,部隊開墾出了800多萬畝荒地,建成了95個現代化農場,糧食收成達到了7.5億斤。
新疆部隊的這些勝利果實,不僅完全解決了自身糧食短缺的問題,還大量分發給本地各族人民,讓他們也吃上了飽飯。
四、一家三代長眠新疆
從1949年進入新疆后,王恩茂就決定將自己全部的熱血都播撒在這片土地上,不僅如此,他還舉家扎根新疆,將父母子女的命運也與新疆緊緊相連。
在新疆工作期間,王恩茂83歲的老父親身患胃癌,必須回到醫療條件較好的南昌進行手術。手術結束后,老父親的意思是回到江西老家療養。
他心里明白自己時日無多,中國人落葉歸根的思想讓他希望死后能葬在老家永新縣。
但是,老父親的愿望卻被王恩茂斷然拒絕了。王恩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含著熱淚對父親說:“我要為新疆人民服務到底,將來我死后也埋在新疆,埋在你的身旁。”
見王恩茂如此決絕,老父親理解了兒子的心意,同意留在新疆。1966年父親去世,王恩茂將他葬在了烏魯木齊的東山公墓。
(東山公墓)
王恩茂扎根新疆的決心非常堅定,連兒女們取的名字,都離不開新疆的發展建設。因為新疆在江西以北,王恩茂給幾個子女分別取名北會、北新、北長、北建和北難。
每個名字都有特別的意思,比如“北建”,就是激勵他們要北上建設新疆。
在兒女們的記憶中,王恩茂工作起來廢寢忘食,甚至過春節的時候,全家人都要等他吃團年飯都要等到半夜。
在新疆工作的王恩茂雖然身居高位,但從未依仗自己的職務給家人謀私利。因為冬季天氣惡劣,刮風下雪是常事。
但即使有工作專車,王恩茂也從不允許孩子們搭便車,連妻子上班都只能擠班車。
作為和王恩茂一樣的老革命,妻子的副處級19年都沒動過,兒子也在副師級崗位上一干就是9年,這些事王恩茂看在眼中,但他并沒有利用自己的身份從中疏通。
反而時常教育孩子們:“領導干部的子女更要服從組織安排,違反原則的事我不能做。”
(王恩茂紀念館)
五、二度返回新疆任職
就在王恩茂以為自己會在新疆干一輩子時,因為工作需要,1975年他被毛主席欽點,來到了南京軍區擔任副政委。1977年,他又被調到吉林省擔任書記兼政委。
1981年,已經68歲的王恩茂突然接到中央的命令,要他返回新疆任職。為何調令來的如此突然呢?
因為當時的新疆,在漢族干部中刮起了一股“孔雀東南飛”之風,不少人都想回內地工作。人心浮動,嚴重影響了新疆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為了安定人心,王恩茂多次公開講話,他細數自己扎根新疆的點點滴滴,還提到長眠新疆的老父親和兒子。
情到深處,他哽咽地說:“我的父親埋在了新疆,兒子也埋在祖父身旁,將來我死后也要埋在那里!”
在王恩茂這位老首長感召下,吵吵嚷嚷要回內地的干部們又羞又愧,他們決定像王恩茂一樣扎根新疆,為國家做出貢獻。
(王恩茂將軍)
再次踏上新疆這片熟悉的土地,王恩茂干勁十足。1982年,他乘坐汽車從南疆的尉犁出發,前往相距379公里的若羌縣實地考察。
因為路面坑坑洼洼,車子一路顛簸搖晃,有時震動幅度太大,王恩茂的頭直接磕到車窗玻璃上。即使一路吃盡了苦頭,他也沒有一句怨言。
為了更好地和當地百姓交流,王恩茂帶頭自學起了維吾爾語。在他的辦公室墻面,始終掛著一面黑板,上面隨時更新維吾爾語單詞和字母。
因為沒有語言基礎,王恩茂就像小學生學拼音一樣,有空就跟著讀,身邊的維吾爾族同事都成了他的臨時老師。
農民們都非常喜歡這位會說維吾爾語的老領導,他們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想法和對政府工作的建議,都直言不諱地告訴了王恩茂。
正是有了這樣密切的互動,王恩茂在執行政策和制定方案時能做到有的放矢,急人民之所急。
王恩茂的深入群眾還不止于語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他總是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出現。有時下鄉調研,他拒絕前呼后擁的大型車隊,絕不帶任何無關人員隨行。
在入戶走訪時,王恩茂也秉持著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黨員紀律,絕不接受群眾送來的土特產,也不參加任何大型酒宴。
一次他到南疆的洛甫縣下基層,主人熱情地遞上自己家釀的葡萄酒。看著有些渾濁的酒液和簡陋的杯子,隨行同志擔心不衛生,便悄悄勸王恩茂不要喝。
誰知王恩茂端起來就一飲而盡,喝完后他熱情地對主人表示感謝。
離開時王恩茂對同行的干部說:“老百姓能喝,我為什么不能喝?這不是要不要喝的問題,而是對待群眾的感情問題。”
王恩茂明白,要融入一個地方,必須充分理解和尊重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新疆有一種招待朋友的特殊禮節,就是當場吃下一塊新鮮的羊尾油。
為了拉近干群關系,王恩茂面對群眾遞來的油脂,毫不遲疑地一口吞下,在場的群眾都為他鼓起掌來。
正是在王恩茂的苦心經營下,新疆的發展越來越好。
1985年,王恩茂到齡退休,放不下新疆建設的他,語重心長地對新班子成員說:“我今年已滿 72歲了。這次退下來了,是很適當的。退下來后我也不離開新疆, 因為新疆是我的第二故鄉。”
王恩茂沒有食言,2001年他逝世后,家人將他的骨灰葬在了天山腳下。王恩茂一家三代,都長眠在這片令他們魂牽夢縈的大地上。
參考:
黨史縱覽《王恩茂的新疆歲月》 梅興無
陜西黨建網 王恩茂:兩次主政新疆的開國中將
《王恩茂同志是新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奠基者》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