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戳上方藍字 「李子說」 關注
春夜的風掀起窗簾,臺燈在書頁上投下溫潤的光暈。我握著一本泛黃的《飛鳥集》,忽然想起多年前那個在坐在舊書店角落里的自己——那時的我正在上學,而泰戈爾的詩句像一片羽毛,輕輕落在我褶皺的心上。讀書的力量,大抵就是這樣,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忽然讓你看見靈魂的褶皺里,正生長出從未察覺的光。
記得在多年前的一個深冬,因為出差窩在列車的車廂,逼仄的空間和難聞的氣味讓人窒息。鄰座的阿姨在翻開著一本磨破封面的《紅樓夢》,用方言輕聲念給身旁的老伴聽。我看見她指尖停在"寒塘渡鶴影"那句,眼淚滴在"冷月葬花魂"的字旁,卻仍在繼續念。后來才知道她老伴身患絕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讀書的力量可以穿越生死,那些被反復摩挲的字句,早已成為支撐生命的肋骨。就像海德格爾說的,語言是存在的家,而書籍,是讓靈魂得以棲居的暖巢。
曾在暴雨夜讀過《瓦爾登湖》,梭羅描寫的冰湖在雷聲中裂開,驚起的潛鳥啼叫著飛向云隙。合上書時,窗外的雨不知何時停了,月光正沿著晾衣繩流淌。這樣的時刻,讀書讓我與千萬個時空相連——能聽見敦煌壁畫里飛天的飄帶掠過盛唐的風,能觸摸到敦煌卷子上千年不褪的朱砂字跡,能看見量子物理學家在稿紙上畫下的宇宙模型與《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悄然重疊。那些看似無關的文字,在某個維度上編織成網,讓人類的智慧得以代代相傳。
讀書,需懂得孤獨。猶記得在中學時,讀魯迅筆下在茴香豆旁數著"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看他用長指甲在灰塵里寫"茴"字的四種寫法,突然明白有些孤獨是刻在靈魂里的印記。后來在《紅樓夢》的大觀園里,看見黛玉葬花時說"質本潔來還潔去",才懂得孤獨可以是月下的一曲琴,是雪中的一剪梅,是獨自守住內心清輝的勇氣。那些文字像一面鏡子,讓我們在別人的故事里照見自己的影子,原來孤獨不是荒原上的踽踽獨行,而是學會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在喧囂中守住一方寧靜的星空。
讀書的力量從來不是雷霆萬鈞的改變,而是像春雨浸潤泥土,讓種子在黑暗里聽見生長的聲音。曾經,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跟著他的腳步丈量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在陽關的風沙里聽見歷史的駝鈴;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馬孔多的雨季里感受魔幻與現實的交織,明白原來時間可以折疊,記憶可以生根。每一本書都是一把鑰匙,打開不同時空的大門:在《人類簡史》里看見智人如何走出非洲,在《詩經》中聽見"關關雎鳩"的古老歌謠,在《瓦爾登湖》的湖面上看見晨光初綻的漣漪。這些文字讓我們的生命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方寸之地,而是延伸到宇宙的盡頭,觸摸到千萬種人生的溫度。
合上書本時,鼻翼飄來一股淡淡的清香。想起作家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讀書的力量,或許就藏在每一個與文 字相遇的瞬間——它讓我們在狹小的空間里看見廣闊的世界,在短暫的生命里遇見永恒的靈魂,在平凡的日子里觸摸到詩意的存在。那些讀過的文字,終將化作我們的骨血,在某個需要抉擇的時刻,在某個孤獨的深夜,在某個看見世界裂痕的瞬間,忽然浮現出溫度,讓我們知道自己并不孤單——所有人類曾經歷的愛與痛、迷茫與覺醒,都在書頁間靜靜等待,等待與另一個靈魂相遇時,重新綻放成光。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更多原創請關注『李子說』公眾號
價值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